美蘇爭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理解美蘇“冷戰”造成了戰后初期世界的動蕩不安,以及對戰后世界歷史的發展產生的影響。
2、理解美蘇爭鋒是兩大陣營的對峙,實質是美蘇兩大國家利益的爭奪。
二、教材要點:
1、世界格局的含義
所謂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種相對穩定的國際關系結構。一種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種力量經過不斷消長和重新分化組合,終于從量變到質變,構成一種相對均勢、穩定的結果。首先,任何一種國際關系格局都是相對的,時時處于變化之中,因此,二戰后美蘇兩極格局也不可能長期不變;其次,在國際關系中,“極”的構成包含政治、經濟、軍事科技乃至文化等多方向的因素,因此,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任何一個國家或者國家集團的某一方面力量的變化都可能引起國際關系格局的變化。
2、雅爾塔體制
在二戰后期,同盟國舉行了一系列會議,如莫斯科三國外長會議(1943年10月)、開羅會議(1943年11月)、德黑蘭會議(1943年11月)、丘吉爾與斯大林關于巴爾干問題的會談(1944年10月)、雅爾塔會議(1945年2月)、波茨坦會議(1945年7月)等。其中雅爾塔會議尤為重要,對上述會議的成果進行了完善、修改和調整,并使之法律化。后面的會議是對雅爾塔會議所確定的原則的補充和具體化。雅爾塔體制就是以上這些協定的總和。雅爾塔體制的核心內容是:(1)確定了戰后處置戰敗國的原則;(2)重新繪制戰后歐亞的政治地圖;(3)建立聯合國;(4)對戰敗國的邊界重新劃分,對其殖民地重新分配;(5)原則上承認被壓迫民族的獨立權利等。雅爾塔體制是建立在美蘇戰時軍事實力均勢基礎之上的產物,它的確立就意味著近三百年以來,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的國際政治格局被以美蘇為兩極的新的世界格局所取代。這一局面持續了將近半個世紀。
3、“冷戰”政策的形成過程
(1)“冷戰”的公開信號:丘吉爾的“鐵幕”演說。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領導人第一次公開發出“冷戰”信號,為杜魯門主義的提出做了輿論準備。“冷戰”一開始就帶有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是兩種社會制度尖銳對立的表現。
(2)杜魯門主義的提出:1947年3月12日,杜魯門發出了“冷戰”宣言——在國會兩院聯席會議上宣讀了一篇特別咨文,這篇咨文的內容被稱為杜魯門主義。內容:聲稱希臘和土耳其正面臨“極權主義”的威脅,要求國會在1948年6月底以前提供4億美元的援助。影響:美蘇“冷戰”全面展開。特點:以意識形態的分歧作為幌子,來掩蓋全球擴張的目的。
(3)馬歇爾計劃的出臺:1947年6月5日,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了“歐洲復興計劃”,即馬歇爾計劃。目的:用經濟手段為美國控制西歐鋪平了道路。實質:是“冷戰”政策在經濟上的表現。
(4)蘇聯的反擊措施:成立“共產黨和工人情報局”,以協調和統一各國黨的行動;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建立一個社會主義世界市場,與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相對抗。
(5)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形成:1949年,建立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55年,建立以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組織。標志著以美蘇為首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局面的形成。
4、“冷戰”局面下的國際關系
總體形勢:“冷戰”局面形成后,美蘇爭霸使世界長期不得安寧,全面“冷戰”與局部“熱戰”相交織,造成國際局勢一次又一次的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