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蘇爭鋒
⑤1949年,德國分裂。
⑥1950年,美國發動侵朝戰爭,并派艦隊駛入中國臺灣海峽,干涉中國內政。
⑦1955年,蘇聯和東歐七國成立針對北約的華沙條約組織。這樣戰后以美蘇為首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相對峙的局面形成,也標志著兩極格局最終形成。
4、兩極格局的特點:
(1)美國、蘇聯及其盟國互相對抗和爭奪,陣線比較分明和穩定。兩個陣線都服從于美蘇戰略利益大局。
(2)世界兩極格局,實際上是以美蘇為中心全面對抗為特點的格局。美國、蘇聯作為對立雙方的盟主在國際事務中起主導作用。
(3)“冷戰”是斗爭的主要方式,最顯著特點是在壓制共產主義和穩定資本主義過程中不訴諸戰爭。由此表現為政治上的對抗、軍事上的對峙、意識形態的對立和經濟上的割據。
5、“冷戰”的影響:
(1)政治上嚴重惡化了國際關系,使戰后世界分裂為兩個敵對的陣營。
(2)經濟上嚴重妨礙了世界經濟的發展(世界被人為地劃分為幾個封閉的經濟體系),造成南北差距進一步擴大。
(3)軍事上由于兩個軍事政治集團擴軍備戰,局部戰爭不斷,人類陷入新的戰爭威脅中。
(二)“冷戰”局面下的國際關系——全面“冷戰”,局部“熱戰”
1、對德國的爭奪:
德國分裂,先后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2、對朝鮮半島的爭奪:
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成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
3、古巴導彈危機,其結果表明戰略優勢在美國。
4、對越南的侵略,美國慘敗,其殖民統治受阻。
5、“冷”、“熱”交織的影響。
史料鏈接:
材料一喬治•凱南1947年發表文章稱:“……美國對政策的最主要方面就是長期、耐心、堅定和警惕地對俄國擴張傾向的遏制……遏制的目標可以分三層:一是阻止蘇聯進一步擴張勢力,將其影響限制在二戰結束時范圍內,維持戰后的狀況;二是促使共產主義世界內部矛盾的發展,瓦解社會主義陣營,從而大大削弱蘇聯的力量;三是蘇聯內政、外交朝西方所希望的方向發展。”
材料二杜勒斯攻擊凱南的政策是消極的,注定要失敗的,不道德的。他說:“美國的目標不能僅僅是把蘇聯共產主義限制在目前的范圍內……美國政策的目標之一是最終恢復至今受莫斯科控制的亞洲和歐洲國家真正的獨立,我們不參與旨在承認蘇聯對它目前控制下國家獨裁組織的行為。”
——《美國對外關系文件選》
讀史感悟:
①材料一中美國對蘇聯政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②材料二中杜勒斯和凱南的分歧是什么?
③杜勒斯和凱南的政策是否有根本分歧?為什么?
小結:
在冷戰的大環境下,美蘇雙方勢均力敵,在近半個世紀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冷戰”局面下的兩極對抗與妥協,為各種力量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機會,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在長期共存中,都程度不同地從對方身上借鑒了經驗,吸取了教訓,并用于內部的調整和改革,推動了世界的整體發展和世界形勢走向緩和。
四、能力測試:
一、單項選擇題
1、美國成立“北約”主要是為了()
a、遏制蘇聯和東歐,稱霸世界b、執行聯合國的維和使命
c、武裝“解放”東歐d、維持在德國占領區的社會治安
2、揭開“冷戰”序幕的是()
a、雅爾塔體系的確立b、“杜魯門主義”的出臺
c、馬歇爾計劃的確立d、丘吉爾發表“鐵幕”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