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蘇爭鋒
3、20世紀50年代中期,歐洲政治格局的最大變化是()
a、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局面形成b、柏林墻的修筑
c、德國的分裂d、經互會的成立
4、南北朝鮮分裂的原因是()
a、日本法西斯對朝鮮分而治之的結果
b、1953年《朝鮮停戰協定》的規定
c、南北朝鮮兩種社會制度的對立
d、日本投降后,美蘇軍隊分別進駐朝鮮南部和北部
5、“馬歇爾計劃”實質上是杜魯門主義的一次大規模運用,其實質是()
a、幫助歐洲各國恢復社會經濟b、實現美國稱霸世界的野心
c、抵制共產主義d、排擠英法勢力,控制整個歐洲
6、“二戰”后,美國推行“冷戰”政策的主要條件是()
a、嚴格遵守聯合國憲章b、手中擁有核武器
c、防止戰爭帶來更大損失d、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
7、“二戰”后,出現美蘇由盟友走向對抗的根源是()
a、美蘇意識形態和國家利益的矛盾和沖突b、以歐洲為中心的格局被戰爭打破
c、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形成d、美蘇政治軍事力量形成抗衡
8、北約組織與華約組織的共同之處是()
a、都是由大國控制的軍事政治集團b、帝國主義性質的大國集團
c、代表不同意識形態的大國集團d、政治經濟一體化集團
9、二戰后,東西方長達近半個世紀對峙的實質是()
a、兩種傳統文化的競爭b、兩種政治勢力的爭奪
c、兩種軍事力量的較量d、兩種意識形態的對立
10、古巴導彈危機的結束表明()
a、美蘇對抗基本清除b、當時的戰略優勢在美國方面
c、古巴與蘇聯之間矛盾尖銳d、蘇聯領導人懼怕美國領導人
二、非選擇題
1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從波羅的海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里雅斯特,一道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無一不處在蘇聯的勢力范圍之內。
——摘自丘吉爾在富爾頓的演說
材料二我相信美國之政策端在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數武裝分子或外來壓力之征服企圖。
——摘自杜魯門致國會的咨文
材料三美國應該盡全力協助世界回復至經濟健全的常態……美國政府能夠盡力緩和局勢,協助歐洲走上復興道路。
——摘自馬歇爾在哈佛大學的演說
請回答:
(1)材料一丘吉爾演說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美國的“支持”意味著什么?
(3)根據材料三,說明“馬歇爾計劃”是否只是一項經濟援助計劃?
12、美蘇兩極對峙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a2、d3、a4、d5、c6、d7、a8、a9、b10、b
二、非選擇題:
11、答:
(1)進行反蘇反共的宣傳。
(2)它意味著美國公開聲稱要干涉世界各國的內政,是美國發動冷戰的宣言書。
(3)不是。該計劃實際上是以較隱蔽的經濟手段來穩定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以“復興歐洲”之名,行控制歐洲之實,以達到共同“遏制”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目的。
12、答:
(1)二戰后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國際關系格局,讓位于美、蘇兩極主宰世界的“雅爾塔體制”。
(2)美國憑借大戰中膨脹起來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力圖稱霸全球,遏制共產主義,為此對社會主義國家推行“冷戰”政策,首先,丘吉爾發表“鐵幕”演說,接著以美為首先后出臺了“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并組織“北約”。
(3)蘇聯為此采取一系列針鋒相對的措施,如成立“經互會”,組織“華約”等。這樣,“北約”和“華約”的建立,標志著以美蘇為首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局面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