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
1、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1)原因:
①政治基礎: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許多國家從殖民統治下相繼獲得獨立。
②20世紀五十年代中期開始,新獨立的廣大亞非拉國家為了擺脫美蘇的控制和維護自身的獨立,主張團結起來,相互支持,不結盟運動興起。
③1955年亞非會議召開,促進了民族解放運動的新高漲
(2)標志: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的舉行(時間、地點、倡議國、斗爭目標等)
提出:1956年,南斯拉夫總統鐵托、埃及總統納賽爾、印度總理尼赫魯
正式形成: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會議在貝爾格萊德舉行
政策:非集團、不結盟的政策
發展:20世紀七八十年代,重要任務和行動綱領(政治:反對美蘇霸權主義。經濟: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3)意義:
①不結盟運動奉行非集團,不結盟的政策,推動了民族解放運動深入發展,加速了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崩潰.
②20世紀70年代開始,不結盟運動把反對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作為重要任務,同時,將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作為不結盟運動的行動綱領。
③標志著廣大發展中國家所構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政治舞臺,開始改變由超級大國和西方國家決定世界事務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著兩極格局,促進世界格局朝多極化方向發展。
四、中國的振興:
中國的經濟發展迅速,國際地位也不斷提高,成為世界政治舞臺上的重要力量
【問題探究】:本課內容敘述了二戰后國際關系格局的演變過程:美蘇兩極格局的形成——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世界多極化的加強。世界格局為什么從兩極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同學們在學習本內容時,能產生怎樣的歷史感悟呢?
原因:思路引領:此題全面考查有關多極化的基礎知識和整體歷史觀,要求學生不但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答題時應從西歐、日本、中國和第三世界的迅速壯大以及蘇美實力的衰落兩條線索回答,最后歸結到新興力量對兩極世界構成巨大沖擊,得出多極化趨勢出現的結論。
答案提示:
(1)隨著西歐由經濟聯合走向政治聯合,其實力越來越大,在各個領域與美國和日本展開競爭。在外交上逐漸做到了“用一個聲音說話”,執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再惟美國馬首是瞻。
(2)戰后日本抓住機遇,經濟高速發展,20世紀80年代中期成為在經濟上唯一能與美國抗衡的國家,經濟上形成了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日本以自己強大的經濟實力為基礎,展開“經援外交”,謀求政治大國地位,其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
(3)不結盟運動,使得第三世界國家聯合起來,共同反對美蘇的霸權主義,沖擊兩極格局。
(4)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通過幾個“五年計劃”的實施和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中國開始振興。同時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在世界政治舞臺上的地位日漸重要。
(5)美國和蘇聯因軍備競賽和對外侵略戰爭的拖累,實力走向相對衰落。
總之,兩極格局因為美蘇的衰落和日本、西歐、中國和不結盟運動的興起而逐漸經受越來越大的沖擊,世界多極化趨勢已經出現,正向多極化方向前進。
感悟:(1)一個國家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歸根結底是由一個國家的實力,尤其是經濟實力決定的。
(2)大國之間的實力對比和利益關系,對國際關系格局的推移演變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外交背后是實力和利益的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