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教案
4、在甲午戰后,許多人認為振興實業是救國的重要方法,張謇甚至把實業稱為“富強之大本”。試分析這一思想出現的社會原因,結合一戰前后的有關史實,評論“實業救國”的主張和實踐。
社會原因:①甲午戰后,在帝國主義侵略不斷加深和洋務運動宣告破產的情況下,一部分開明官僚、地主和商人積極主張發展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挽救民族危亡;②甲午戰后,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③帝國主義列強的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濟,特別是一戰期間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為民族工業的發展創造了客觀條件;④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民族資產階級大受鼓舞。民族資產階級把發展實業作為救國的重要手段,形成了當時的一大社會思潮。
評 價:①這一思潮的根本目的是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建立資產階級專政;②民族資產階級企圖通過發展實業來挽救民族危亡,具有愛國的、進步的意義;③在“實業救國”的思潮影響下,民族工商業有了進一步發展,對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起了一些抵制作用;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這一目的是不可能實現的。一戰結束后,帝國主義卷土重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重新受到壓制,很快蕭條下去即是證明;⑤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促使中國無產階級隊伍壯大,為以后中國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化、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提供了階級基礎。⑥“實業救國”主張的命運說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不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民族工業不可能得到獨立發展,“實業救國”不可能實現。
5、影響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有利、不利因素有哪些?
有利因素:①外來技術的引進。如洋務運動。②外來經濟侵略的客觀影響——破壞自然經濟,客觀上提供了商品和勞動力市場。③政府開放的政策,如清末甲午戰爭后的政策,南京臨時政府的措施。④相對有利的國際環境。如一戰的影響。⑤重大政治變革的推動。如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的推動。⑥新式學校的創辦,教育制度的改革所起的作用。
不利因素:①政治腐敗、專制統治。②外來侵略,特別是主權的進一步喪失,外來經濟侵略的進一步加深,嚴重地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③封建自然經濟的阻礙。④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外來技術壟斷),管理經驗缺乏等。根本原因在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
6、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即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歷程
階 段 時 間 歷 史 條 件 主 要 表 現 影 響
產 生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①鴉片戰爭前,中國社會已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②鴉片戰爭后,外國資本主義侵入,摧殘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瓦解著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擴大了商品、勞動力市場;③受外商企業的刺激和洋務企業的誘導,中國一些官僚、地主、 商人投資于近代工業。 在上海、廣東、天津等沿海地區興起。著名企業有上海發昌機器廠、廣東南海繼昌隆繅絲廠、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 隨著近代工業的出現,中國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誕生。
初步發展 19世
紀末 ①甲午戰后,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中國自然經濟遭到進一步破壞;②清政府為擴大稅源,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 中國出現了一個興辦工業的浪潮 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為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提供階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