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課鴉片戰爭
2.鴉片戰爭的結果
1842年8月初,英國軍艦闖到南京下關長江江面。8月29日,中國被迫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
在講述《南京條約》內容時,可引用以下部分材料讓學生歸納其內容及帶來的危害。
材料一:“因英國商船遠路涉洋,往往有損壞須修補者,自應給予一處,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準將香港一島給予。”
材料二:“準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寧波、廈門、上海等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
材料三:“(通商口岸)應納進口、出口貨稅、餉費,均宜秉公議定則例。”
在學生逐條歸納內容,分析其危害后,教師結合材料進行概括:
割地:損害中國的主權。
賠款:不但加劇了清政府的財政困難,也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更為嚴重的是它開創了侵略者勒索賠款的惡例。
開口通商:使東南沿海門戶大開。第一次鴉片戰爭后東南沿海一些城市是清政府在列強的威逼下開放的,因此它損害了中國的貿易主權。
協定關稅:這表明關稅稅則中國自己不能做主決定,使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同時,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也以“利益均沾”為借口,紛紛效尤。這樣,中國的關稅自主權就落入到所有與中國通商的資本主義國家手中。《南京條約》是近代歷史上外國侵略者強加給中國人民的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中國的領土、關稅、貿易主權遭到破壞。
然接著講述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也同樣引用以下材料概括內容、分析危害。
材料一:《五口通商章程》規定:在通商口岸的英國僑民犯罪,“由英國議定章程、法律,發給管事官照辦”。
材料二:《虎門條約》規定:中國“設將來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國,亦應準英人一體均沾。”
材料三:“但中華地方官必須與英國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議定于何地方,用何房屋及基地,系準英人租住……”
在學生逐條歸納內容,分析其危害后,教師結合材料進行概括:
領事裁判權:也稱“治外法權”,說明中國的司法主權遭到破壞。
片面的最惠國待遇:近代中國與外國所簽訂的條約,往往只片面規定該締約外國享有最惠國待遇,而中國并無對等的權利,故稱“片面最惠國待遇”。這充分體現了條約的不平等性。此后別的國家也援例得到“合法”的“一體均沾”。
租界:租界是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國家強迫半殖民地國家在其條約規定的口岸或城市劃出的作為外僑“居留或經商”的一定區域。租界成為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國進行各種侵略和罪惡活動的據點。
通過《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簽訂,英國獲取了很多特權。看到英國獲得如此之多的好處,美國和法國也趁火打劫,先后與中國訂立類似的條約,以攫取在華特權。
3、鴉片戰爭的影響
鴉片戰爭后,英、美、法三國強迫中國套上了這不平等條約的枷鎖,給中國帶來了災難和屈辱,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設問:鴉片戰爭給中國社會帶來什么變化?學生回答后,教師概括為: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教師要闡述“半殖民”和“半封建”的內涵。并從“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中國革命任務的變化”、“中國思想領域的變化”等方面進行分析。
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中國不再是封建社會,中國的社會性質由原來的封建社會開始轉化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