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
4、國際環境:19世紀,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他們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是不希望中國改革成功的。這就使改革面臨著不利的國際環境
另外執行新政的地方官員陽奉陰違,新政無法落實;變法采用“和平”“合法”的手段和自上而下的方式;對帝國主義的幻想等等,也是導致戊戌變法失敗的重要原因
教訓在當時的中國,改良主義道路走不通,中國近代化的進程漫長而又坎坷
意義
愛國性變法運動是在中華民族遭遇空前危機的情況下開始的,尤其在甲午戰爭失敗于鄰國日本后,帝國主義掀起對中國的瓜分狂潮!恶R關條約》簽訂時出現的“公車上書”成為變法的開始。所以變法圖強救亡圖存是變法的直接目的。從這個意義上看,變法是愛國的
進步性從變法的內容看,政治上要求實行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度,經濟上要求發展資本主義,從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看,從世界歷史發展的潮流看,推行資本主義是中國的出路,是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無論是政治主張,還是改良實踐,既符合當時中國歷史發展趨勢,又順應當時世界發展的大趨勢。從這個意義上看,變法是進步的
啟蒙性從變法運動的過程看,上書、演講、辦團體,宣傳變祖宗之法,興民權,學西學,這樣必然要和封建思想和文化進行斗爭,變法的思想基礎是資本主義學說,抨擊封建文化宣傳資產階級文化,就是促進近代思想的啟蒙,就是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中國現代化的進程產生了影響;戊戌變法運動是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寶貴財富。從這個意義上看,變法是啟蒙的
局限性由于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氣,只采取改良的辦法;并對封建反動勢力和列強寄予幻想;遠離了民眾,又害怕民眾,只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來進行變法,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支持,歸于失敗
性質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是一場愛國救亡運動、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中國戊戌變法失敗原因比較
日本明治維新
中國戊戌變法社會背景(1)資本主義發展的水平高于中國日本商人、資本家和新興地主逐漸成為一種政治力量,迫切需要政治上的統治地位(2)封建統治相對薄弱,在幕藩體制下,大名還有一定的獨立性,并且到幕末時,大名、將軍,武士因財政狀況惡化而由封建社會的支柱轉變為反幕府的力量,幕府成為眾矢之的(1)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2)中外反動勢力勾結使封建統治勢力強大群眾基礎領導力量倒幕派掌握實權,得到人民擁護,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武裝推翻幕府民族資產階級尚未形成一支強大的政治力量,僅僅是一些知識分子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不敢發動群眾,維新派力量小改革的進程明治維新是在倒幕派推翻德川幕府,建立新的政權后發布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執行了符合國情的政策,強制推行,大刀闊斧改革戊戌變法前沒有經歷政權的變動,變法者不僅手中無實權,無兵權、無財權而且在沒有觸動封建統治的前提下進行,變法法令如“一紙空文”,各地陽奉陰違國際環境(1)自由資本主義時期,西方各大國皆忙于自己的事務,對日沒有一致的政策
(2)列強集中侵略中國,中國等亞洲反殖民主義的斗爭牽制和削弱對日本的入侵和干涉(1)帝國主義時期;迫切需要擴大海外市場和殖民地(2)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