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的萌發
第一章第七節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
“向西方學習”新思想產生的原因;林則徐及《各國律例》和《四洲志》;魏源和《海國圖志》;《康輶紀行》和《瀛環志略》;《資政新篇》的內容和意義。
2.能力培養:
(1)通過對比新思想代表人物主張的異同,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歷史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新思想萌發的背景、內容的分析,培養學生具體分析、評價歷史事件或現象的能力。
(3)通過查找和閱讀資料以及分組討論有關問題,培養學生搜集整理和運用史料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自主探究進行學習的能力。
3.思想認識:
(1)“向西方學習”是在鴉片戰爭前后民族危機加深和封建統治日益腐敗之時,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和封建官僚中的開明之士為尋求強國御侮之道而萌發的新思想。
(2)學習新思想的代表人物那種敢于面對現實、沖破樊籬、放眼全球、探索救國之路的開拓精神與創新勇氣,為振興中華,刻苦讀書,敢為天下先。
(3)樹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新思想的代表人物。
難點:如何認識新思想的內涵;對《資政新篇》的評價。
課前準備
教師:電視劇《宰相劉羅鍋》、《鐵齒銅牙紀曉嵐》中有關清朝“文字獄”、程朱理學、乾嘉學派及龔自珍生平事跡等影像和文字資料;本節知識結構圖表以及相關的電教設備等。
學生:預習本節內容;簡要了解“程朱理學”和“乾嘉學派”等名詞概念;搜集有關文字獄的故事以及有關龔自珍、魏源和林則徐等人的資料;查找“款”字的各種含義等。
【教學過程說明】
本節課內容單一,主要由新思想萌發的原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及主張、新思想的影響三部分組成,而新思想則又從“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以林則徐、魏源等地主階級知識分子或封建官僚為代表)和具有鮮明資本主義色彩的思想(以深受西方社會影響的農民起義領袖洪仁玕的《資政新篇》為代表)兩個層次來說明。
根據課文內容,教師在傳授第一部分內容時重在指導學生閱讀,結合教師提供和學生親自搜集的相關資料,進行分析討論和概括歸納,從而使學生自主探究并最終認識到,新思想的萌發,是中國封建統治危機以及傳統“經世致用”思想與“西學東漸”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產物。
在講授第二部分內容時,重在引導學生通過比較來探究、理解新思想的內涵和兩個層面。采用師生互問的形式,通過師生、生生交流共同完成教與學。
在第三部分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和所學知識,能夠根據時代和階級屬性對新思想有一個較為客現公允的評價或認識。
【導入新課】
在鴉片戰爭以前很長一段歷史長河中,中國一直自認為,很多時候也常常被稱為“天朝上國”,周邊的民族或政權常常被冠以“蠻夷之邦”,率先邁入資本主義時代大門的西方諸強最初來華時也是一樣。然而堂堂的天朝上國在鴉片戰爭中一敗涂地,顏面盡失,不得不向“英夷”屈辱求和。這次戰爭給古老中國的沖擊太大了,它引發了中國數千年未有之劇變。一些愛國的知識分子在嚴峻的現實面前,率先從“天朝上國”的夢幻中驚醒,他們開始睜開眼睛仔細去看那陌生的外部世界,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在古老的中華大地上萌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