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的萌發
【本課小結】
教師出示本節內容的知識結構圖表:(或要求學生自己構建本節歷史知識結構圖表,以培養其歸納概括能力和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
在要求學生細化的同時,指出:鴉片戰爭的失敗,促使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識之士開眼看世界,他們中的代表林則徐、魏源等人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并開始付諸實踐。太平天國時期,洪仁玕提出了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資政新篇》,是中國最早提出的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這些新思想對洋務運動、維新變法運動都產生了影響。而林、魏、洪等人敢于沖破傳統樊籬,放眼世界,探索新知的開拓精神和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對我們新世紀的青年也有著非常強大的感召力。教師還要不失時機地指出鴉片戰爭的影響除了第二節內容介紹的,應當包括“新思想的萌發”,以加深對“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的認識。
【布置作業】
1.《天朝田畝制度》與《資政新篇》都是太平天國的綱領性文件,但其指導思想有根本的區別,試以文件產生的社會基礎、主要經濟措施來說明這種差異。
2.新思想“新”在何處?
背景資料
從中國對外國稱謂的變化,看中國傳統觀念的轉變
中國自古以來就以“夷”“狄”“蠻”“酋”“胡”“藩邦”等字來泛稱華夏以外一切外國的人和事。英國人早在19世紀30年代就明白了“夷”字的涵義,并表示強烈不滿。但他們的抗議在“天朝上國”的眼中算不得一回事。鴉片戰爭后幾十年間,民間指稱和公文用語中“夷人”、“夷酋”、“夷船”、“夷語”每每可見可聞。一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由《天津條約》作了明確規定,“嗣后各式公文,無論京外,內敘英國官民,自不得提書夷字”,“夷”的使用自此受到了限制。這是洋與夷替代的交接點。這一替代反映了中國傳統觀念的重大變化。這種變化雖然是被逼迫的結果,但卻包含著合理的成分,因為它意味著從華夷秩序走向世界民族之林的一步。
林則徐軼事
林則徐一生歷經嘉慶、道光和咸豐三朝,直到65歲去世止。他在兩廣、湖廣、陜甘、云貴都當過總督,以辦事認真負責而聞名天下。除了禁煙這段歷史外,他的特長是治水。他在丹徒丹陽修過運河,在荊襄修過堤,防過水。其驚人之筆是在充軍新疆途中正遇上開封段黃河決堤,于是半路被截去主持治水,特許緩遲發配一年之久。到了新疆,伊犁將軍立刻奏請皇帝,讓林則徐勘辦開墾事宜,三年之內開田達三萬七千多頃。林則徐一生與其說是官運亨通,不如說是充滿大起大落。他多次受罰,曾經連降四級、五級。然而他的態度是“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林則徐也是從閉塞風氣中走出來的人,他曾經相信過禁止茶葉、大黃出口即可以治西人的陳腐之見。但是鴉片戰爭的權威性,迫使他重新認識自己的對手。在古代與近代之交,林則徐觀念大變,既表現了御侮的民族精神與勇氣,又表現了接納新知的開明與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