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的萌發
(引導學生回憶“太平天國后期的保衛戰”的內容,然后教師指出)天京變亂后,太平天國出現了“國中無人”“朝中無將”的危險局面。為了重振太平天國,洪仁玕提出了改革內政和建設國家的新方案──《資政新篇》。
作為拜上帝會最早信徒之一,洪仁玕在太平天國起義不久,為躲避清軍追捕避居香港。在香港生活期間,他學習和研究了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社會等學說,這成為《資政新篇》出臺的主要思想根源,這說明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資政新篇》與太平天國這個農民運動本身沒有必然的聯系,它是外部世界對中國農民階級先進分子個別影響的產物,也注定了它徒為書冊的命運。
(2)《資政新篇》的主要內容
(主要是引導學生和與學生合作,逐條分析《資政新篇》內容的主要意義所在。)
①政治上選舉官吏、依法治國的主張,是要突破封建君主專制體制的傳統;
②經濟上發展工商業的主張,是對封建自然經濟的沖擊,也否定了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
③文教上創辦新式學校的主張,旨在使人們接受新思想;
④外交上同外國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來、堅持獨立自主外交的主張(此處可結合課本材料讓學生加深印象),有利于打破閉關自守的封閉局面。
(3)對《資政新篇》的評價
教師引導學生從時代和階級屬性方面客觀評價,它是本課內容的難點所在。
《資政新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符合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集中反映了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找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的迫切愿望。在向西方學習的問題上,比同時代的封建士大夫更前進了一步。但是,《資政新篇》不是農民革命實踐的產物,不能反映農民階級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所以根本沒有實行,并隨著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失敗而過早地沉寂了。
3.洪仁玕與林則徐、魏源新思想的異同
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所學,比較和探究這一問題。這一問題難度較大,教師宜和學生互相啟迪、交流,總結得出結論(結論可具有開放性,不必拘泥于本教案提示之內容):
相同點:都主張學習西方,都是具有進步性和愛國性的探索,由于種種原因,其主張基本都未付諸實施,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社會。
不同點:階級立場不同,根本目的不同,學習西方的層次不同。
總之,林則徐、魏源是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他們的思想一方面帶有鮮明的時代變化印記,一方面又保留著濃重的封建綱常色彩。他們學西方的目的還是為了維護清朝統治。而洪仁玕是農民階級的領袖,其目的是要推翻清朝封建統治,他的新思想突破了林則徐、魏源只學習西方“長技”的器物層次,介紹并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外交制度,目的是發展資本主義。
通過比較、探究,學生應能得出對新思想內涵的認識是:“學習西方”。在得出認識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新思想產生的原因、內容、目的、結果的比較,學習方法和能力得到加強,思想得以升華。
三、新思想的影響
這一部分內容,教師要提醒學生結合時代和階級特點,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引導學生分析理解。教師可提供有關洋務運動等知識資料,幫助學生認識;由于林則徐、魏源的新思想有保存和維護封建統治作用,而洪仁玕的主張超越了階級和政治、經濟因素,具有反封建性,因此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近代中國,林則徐、魏源新思想的影響較大。從而說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反作用于社會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