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教學案
b、標志著中國 統治秩序的 確立,中國的 形成了。
【重點難點問題解析】
1、清政府對義和團的剿撫兼施
①義和團運動的發展歷程:秘密反清(義和拳時)→武裝起義,把斗爭矛頭直指帝國主義→被清政府默許為合法團體→被中外反動派聯合絞殺。
②清政府對義和團的策略:剿、撫并用。義和團運動興起時,山東巡撫毓賢曾允許義和團公開活動,企圖加以控制,后又改派袁世凱鎮壓。義和團運動發展起來后,慈禧太后又轉為招撫政策,默許其為合法團體。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后,義和團受到中外反動派的聯合絞殺。
③清政府對義和團策略的實質:剿、撫實質一樣,是為了控制、利用義和團以達到消滅的目的,是為了維護、鞏固清政府的統治。當然,清政府的安撫政策客觀上也為義和團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④認識:清政府之所以采取招撫政策,說明清政府已無力鎮壓人民的反抗,不得不與外國列強共同鎮壓。此外,義和團被清政府所利用,也反映了義和團對清政府的本質認識不清,反映了舊式農民運動的局限性。
2、義和團運動的失敗原因:
①根本原因:農民階級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a、始終沒有形成統一的組織,沒有統一的領導核心;b、不能提出明確的政治綱領!胺銮鍦缪蟆钡口號,具有反帝愛國性質,但也具有落后的一面,由對帝國主義的仇恨而仇視洋人的一切,包括科學技術和文化;由于對封建統治者認識不清,致使義和團在戰斗中被欺騙、利用和出賣。c、沒有科學的作戰計劃,更談不上建立政權和根據地。d、宗教迷信思想濃厚。
②主要原因: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
③教 訓:農民不能單獨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3、對義和團運動的評價
①義和團運動的性質:農民反帝愛國運動。
②義和團運動的積極作用:義和團運動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迫使列強不得不改變侵華方針,采取“以華治華”的策略,客觀上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和延緩了中國殖民地化的進程。同時,帝國主義的血腥鎮壓、清政府的背信棄義及對義和團的出賣,使中國人民進一步認清了帝國主義和清政府的本質,從而放棄了對帝國主義和清政府的幻想,促進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和發展。
4、關于對《辛丑條約》的簽訂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統治秩序完全確立、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的標志的認識:
①從簽訂條約的背景看:它是在帝國主義形成共同宰割中國同盟之后,在清政府的積極配合下,八個國家武裝鎮壓了中國人民的反抗后簽訂的。
②從簽訂條約的國家由8國增加為11個來看,表明任何一個西方國家,不論大小、強弱,都可以任意欺辱中國。反映了中國主權的完全喪失,地位的低下。
③從內容來看:這是繼《南京條約》、《馬關條約》簽訂以來對中國損害最嚴重的一個不平等條約。盡管該條約沒有割地與通商之類的內容,但實際危害大大超過前者。它的特點主要表現在政治奴役與軍事控制上:如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質的組織等,表現出長期奴役掠奪中國的狂妄企圖;拆毀炮臺、駐軍要地、設“使館界”等,使清政府完全控制在帝國主義手中。同時《辛丑條約》實際上是清政府在政治、軍事、經濟上對帝國主義的一次大拍賣,正式承認了帝國主義共同宰割中國局面的形成。清政府徹底成為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