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邊疆地區(qū)的新危機和中法戰(zhàn)爭教學設計(二)
3.鎮(zhèn)南關大捷
師:(指導學生看教材《鎮(zhèn)南關法軍被殲圖》,了解鎮(zhèn)南關的地勢特征)
生:(看教材)
師:鎮(zhèn)南關今名友誼關,它是廣西的門戶。山關兩旁是高山峻嶺,中國只有一條道路,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指導學生看教材《中法戰(zhàn)爭形勢示意圖》)
生:(看教材)
師:1885年初,法軍進攻諒山。清軍放棄諒山,經鎮(zhèn)南關退守廣西,廣西門戶大開。危機時刻,清政府重新起用老將馮子材。馮子材率領部隊,構筑關前隘工事,堅守鎮(zhèn)南關。法軍猛攻鎮(zhèn)南關,在關前隘受阻,激戰(zhàn)中有的法官已越過長壕,形勢十分危機,年近七旬的老將馮子材大吼一聲,率兩個兒子沖出長壕,撲向敵陣,展開肉搏戰(zhàn),一時間肉雨撲征衣,血花飛滿面,喊殺之聲。聞數十里。與此同時,中越軍民也紛紛前來助戰(zhàn),法軍在丟下一千多具尸體后奪路而逃。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鎮(zhèn)南關大捷。馮子材率軍乘勝追擊。收復諒山等地。法人自謂入中國以來從未受此大創(chuàng),戰(zhàn)局對中國十分有利。
二、《中法新約》的簽訂及影響
師:法國在鎮(zhèn)南關等地接連慘敗的消息傳到巴黎,立即在法國引起震驚,并導致茹費理內閣倒臺。在此大好形勢下,李鴻章則上諭清政府當借諒山一勝之威,與締和約,則法人必不再妄求。(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黑體字)
生:(閱讀教材)
師:慈禧畏戰(zhàn)立即決定乘勝求和。這個可恥的上諭傳至前線,愛國官兵拔俞斫地,恨恨連聲。馮子材建議:上訴誅議和之人。張之洞請暫緩撤兵,遭到嚴厲訓斥。那么,清政府為什么要乘勝求和呢?我們不妨看一份材料,大家分析一下。(打投影)(慈禧)不管她的英勇的部隊在帝國邊境上所獲得的勝利,而只是想起給她帶到家里來的不愉快的龐大的戰(zhàn)爭消費,只是想起那些使她自己不舒服的事情。因此,她從來就沒有想到要撤回條約,而是比過去更加急迫要立刻簽訂和批準這個條約。——麥克納爾《現代中國歷史選讀》
生:(閱讀并分析教材,發(fā)表意見)
師:(教師歸納)清政府乘勝求和的根本原因,是害怕戰(zhàn)爭動搖其風雨飄搖的統治。各資本主義列強,此時也都打出調停的幌子,向清政府施加壓力,慫恿清政府妥協。因為它們唯恐戰(zhàn)爭拖下去會影響它們在中國的利益。于是,清政府無視國民的反對,于1885年夏,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法國公使巴德諾在天津簽訂《中法新約》。(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中文字內容,了解和約的內容及危害)
生:(在教師指導正是閱讀分析理解教材)
師:通過以上分析,你怎樣理解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的結論呢?
生:(思考討論并回答)
師:(教師歸納)《中法條約》的簽訂,打開了中國西南的門戶。法國在戰(zhàn)場下撈不到的東西,卻在談判桌上輕而易舉地得到了。法國不勝而勝;而中國軍隊和人民在戰(zhàn)場上用鮮血換來的勝利果實,卻被清政府白白葬送了,所以說中國不敗而敗,反映了清政府的腐敗,也更助長了資本主義列強吞食中國邊疆地區(qū)的野心。從此以后,中國邊疆危機更加嚴重了。中法戰(zhàn)爭結束后,清政府加強了海防,其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在于1885年在中國臺灣設立行省,劉銘傳為中國臺灣第一任巡撫。(引導學生回憶自古以來大陸與中國臺灣的聯系,理解中央政府對中國臺灣的管轄是在逐步加強的)
生:(與教師共同回憶)
師:但是由于清朝封建統治者日益腐敗,這些措施并沒有產生預期的效果,民族危機日趨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