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教案
一、課標要求
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識記明朝廢行省、設三司、廢丞相、權分六部、內閣制的創立和發展,以及清初政治制度的變化、軍機處的設置;理解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并探究中西郡君主制度演變的區別。
2、過程與方法
講述明朝中央到地方制度演變的過程;通過研讀教材提供的史料,探究明朝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運用比較法探討中西君主制度的異同。
3、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也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阻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認識到中國皇權的高度集中是抵住階級政治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封建社會步入晚期最后“輝煌”的折射。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2、難點: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四、教學要點
五、教材教法分析
1、教材分析
政治制度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它主要指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及其與之相關的政治領域的各項制度,它作為上層建筑的主要部分,由社會經濟基礎所決定并為其服務。中國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度,其古代政治制度較早地就開始了完備化、成熟化的過程。中國的第一個國家政權產生于夏朝。此后歷經近四千年的演變,直到鴉片戰爭爆發前夕的清朝,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就國體而言,有奴隸主貴族專政與封建地主階級專政兩種類型,就政體而論,有分到制與中央集權制兩種主要形式。本單元中,第1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講的是古代中國早期階段的政治制度,主要敘述國王“家天下”制度、分封制與宗法制。第2課至第4課,講的是古代中國發展階段的政治制度,著重敘述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作為本單元第4課,通過宰相制度的廢除 內閣和軍機處的創立,來反映明清強化君主專制的特點和影響。從而反映了明清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發展史上的地位:明清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晚期,也是中央集權制度發展的高峰時期,其突出特點是君主專制的高度強化。
2、教法分析
根據高一學生現有學習負擔和課余時間分配,以及從平時教學實際出發,將“啟發-發現”式教學法、聯系比較教學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學法等形式相結合,幫助學生在學期初期進一步培養歷史學習和分析能力,并幫助學生形成“論從史出”的歷史觀點。
六、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在備課前,先明確備課目的和備課容量。由于教師將在課堂教學中起主導和引導作用,必須對本課涉及的知識點和學生可能的回答或提問做好充分準備,因此備課強調完整性,將課堂教學中可能涉及的相關知識點和資料都準備好。
在備課時,查找有關本課歷史人物的資料,尤其是朱元璋、張居正和康熙、雍正的資料;結合本課單元第2課和第3課知識點,將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發展、強化的歷史過程作概括,整理其發展線索;提前閱讀第六和第七單元課文,分析與本課之間的聯系,為下一階段備課和教學做準備。
2、學生準備
依據學期初期布置的課前預習要求,大部分學生至少做到基本要求,即通過預習和自習,整理本課知識結構;少數學生可以達到較高要求,即通過課前搜集材料,解釋本課歷史名詞和歷史人物,并嘗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或提出與教材不同的觀點或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