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教案
十一、教材知識鏈接
1、朱元璋廢丞相:
昔秦皇去封建、異三公,以天下諸國合為郡縣,朝廷設上、次二相,出納君命,總理百僚。當是時,設法制度,皆非先圣先賢之道,為此設相。之后,臣張君之威福,亂自秦起,宰相權重,指鹿為馬。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鑒秦設相之患,相繼而命之,往往病及干國君者,其故在擅專威福而致是歟?抑君怠政而有此歟? ──朱元璋《明太祖集》卷10《敕問文學之士》
2、票擬
凡京奏,禁中稱文書,必發閣臣票擬。閣票用本、紙、小帖、墨字,內照票擬,或皇上御筆,或宦官代書,具即在文書上面用朱字。閣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筆削或發下改票,閣臣隨即封上,間有執正強爭,也多曲折。
──葉鳳毛《內閣小識》
3、軍機處:
軍機處本內閣之分局。國初承前明舊制,機務出納悉關內閣,其軍事付議政王大臣議奏?滴踔校I旨或命南書房翰林撰擬。是時南書房最為親切地,如唐翰林學士掌內制。雍正年間,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儤直者多慮漏泄事機,始設軍需房于隆宗門內,選內閣中書之謹密者入直繕寫。后各軍機處,地近宮廷,便于宣召。為軍機大臣者皆親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直廬初僅板屋數間。乾隆初年,今上特命改建瓦屋,然擬旨猶軍機大臣之事。
──趙翼《檐曝雜記》卷1《軍機處》
軍機處有廷寄諭旨,凡機事慮漏泄不便發抄者,則軍機大臣面承后撰擬進呈;發出即封入紙函,用辦理軍機處銀印鈐之,交兵部加封,發驛馳遞。其遲速皆由軍機司員判明于函外。曰馬上飛遞者,不過日行三百里;有緊急則另判日行里數,或四五百里,或六百里,并有六百里加快者。……自有廷寄之例,始密且速矣。
──趙翼《檐曝雜記》卷1《廷寄》
5、三司
明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廢除行中書省,分設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與提刑按察使司,分管一省之行政(包括財政)、軍政與司法監察,其長官分別為布政使、都指揮使與按察使。后來,因軍事需要,增設總督、巡撫,權位比布政使、都指揮使、按察使高。布政使之職權漸輕,至清代正式定為督、撫的屬官,專管一省的財賦和人事。按察使在清代也同樣成為督、撫的屬官。清朝在入關前已建立八旗制度,明朝的都指揮使司與都指揮使便隨著明朝的滅亡而消亡,未為清朝所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