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教案
6、文淵閣
明朝宮內藏書閣名,也為皇帝講讀之所。明太祖始建于南京奉天門東。明成祖遷都北京,又于宮內東廡南建文淵閣,后置大學士。從此,文淵閣成為殿閣大學士的“入直之所”。到嘉靖十六年(1537年)經整修擴建后,正式成為“閣臣辦事之所”。
7、首輔
由于閣臣同時有三五人之多,須有一人總其責,于是便有首輔、次輔之分。首輔何時產生,學術界說法不一,有說始于景泰年間的陳循,又有說是始自天順年間的李賢。實際上,首輔的形成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在內閣剛設立時,閣臣位次的排列就已存在,它是由大學士加官時的差別、入閣的先后與資歷以及皇帝的眷注等多種因素決定的。據《明史•宰輔年表》的記載,永樂初年,解縉為閣臣之首,后來解縉降為廣西右參政,胡廣代其位,再后來胡廣死,楊榮代之。天順年間,李賢被推為吏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掌文淵閣事,《明史•李賢傳》載:“天順之世,李賢為首輔”,這是首輔之稱第一次見諸史籍。此后,首輔、之稱成為一個習見名詞,便屢見不鮮了。首輔又稱元輔、首揆,其下稱次輔、次揆。
8、關于明清封建專制高度強化的原因
對于明清封建專制高度強化的原因,學術界的看法各異。經過長期的爭論,比較多數的觀點認為,它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因為中國的封建社會發展到明清時期已經進入晚期階段,地主階級的腐朽性以及封建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矛盾日益明顯地暴露出來,社會矛盾錯綜復雜,統治很不穩固。而宋元以來地主土地所有制與租佃制的普遍發展,又使地主的身份以及地主與佃戶的租佃關系變得很不穩定。中國地主制的封建土地關系,具有土地買賣自由和等級結構不嚴格的鮮明特點。在我國,歷代實行的是官僚政治而非貴族政治,官位是通過考選獲致的,因而官宦門第經常處于變動的狀態。士族門閥制度瓦解后,世族地主獨占高官厚祿的特權已從歷史舞臺上消失。唐代實行科舉制度后,布衣變成官僚的事已屢見不鮮,地主的身份更是經常發生變動。而且我國的土地,很早就可以自由買賣,地主對土地的占有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到了宋代,隨著商品貨幣經濟的日益發展,土地的買賣更加頻繁,隨著地權的轉移,地主身份的變動也更加頻繁。由于地主身份的不穩定,他們對佃農的占有也不穩定。宋代以后,隨著租佃制的普遍推行,這種不穩定性變得尤其明顯。到明清時期,大部分地區的農民不僅有了退佃和離主的自由,而且有了轉佃權與永佃權,農民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大大削弱,地主對佃農的超經濟強制相對削弱,行政管理權、訴訟裁決權和軍事指揮權與地主土地所有權的分離,即所謂“食土而不臨民”的狀況更加突顯。但是,沒有超經濟強制,也就沒有封建剝削。超經濟強制是地主階級借以實現他們對佃農榨取剩余勞動的必要手段。因此,地主階級就要求凌駕于整個社會之上的封建政權集中更大的行政、司法和軍事權力,對農民實行更加嚴酷的超經濟強制,把農民牢固地束縛在土地之上,以保證他們對農民剩余勞動的榨取。明清封建專制的高度發展,正是適應地主階級的這種需要而出現的。明太祖有次召見各郡富民時說:“汝等居田里、安享富稅者,汝知之乎?……今朕為爾主,立法定制,使富者得以保其富”。這話就道出了封建王朝為地主階級承擔對農民實行超經濟強制的職能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