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教案
七、課堂教學模式設計
由于本課學習時學生尚處于高一學習的初級階段,根據(jù)循序漸進原則,在課堂教學中還是讓學生在教師的主導下,通過教師設問,層層推進,解決本課知識的重點與難點問題。所以,課堂教學模式嘗試采取以多媒體課件為輔助手段,教師提出一些由淺入深的設問,讓學生根據(jù)課前預習、課堂上學生間的合作探究來進行教學。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雖是主導,其實起引導作用,引導學生一方面解決明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強化的表現(xiàn)和特點,另一方面解決本單元中央集權制度的歷史沿革,并對中央集權制度的利弊作出符合學生自身學識水平的評價,為第六和第七單元學習做好準備。
八、教學過程
【預習檢測】
1、明初沿襲元朝制度。1376年,明太祖廢除 ,設立 ,合稱“三司”。胡惟庸案發(fā)生后,明太祖廢除 和 ,以 分理全國政府,直接對 負責。中國的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
2、明太祖廢除丞相后,設置 作為侍從顧問。明 時,選拔 官員入值 ,內閣制正式確立。明宣宗時,內閣大學士被授予 權。隨著內閣地位提高,主持閣務的 權壓眾臣。
3、皇太極改國號為清后,原議政會議改稱“ ”,權力凌駕于 之上,皇權因此受到限制。康熙親政后, 三足鼎立,互相制約。 時,在宮內設置軍機處,全國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專制制度發(fā)展到 。
【導入新課】
師:明朝的統(tǒng)治在很多人看來是非常黑暗的,比如朱元璋誅殺開國功臣、廠衛(wèi)的特務統(tǒng)治、劉謹和魏宗賢之流的宦官專政。此外,教材導入框還引用了黃宗羲對明朝政治的評價——“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罷丞相始也”。為什么黃宗羲就這么認為明初開始就“無善治”了?為什么明朝的政治在很多人眼中就是那么的黑暗?這與明朝的政治制度有關嗎?我們這節(jié)課就一起來探討已經處于中國封建社會晚期的明清政治制度的特點及其影響。
(展示板書:第4課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
【內容組織】
師: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史上占絕對統(tǒng)治地位的政治制度。我們本單元主要探討的就是這一制度的演變及其特點和影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經過秦漢、隋唐、宋元等朝代的不斷發(fā)展,到明清時期終于達到了頂峰。明朝初年,地方上廢行省,設三司,中央廢丞相,權分六部,設立內閣為中央輔政機構,自該制度創(chuàng)立就出現(xiàn)的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就此解決。而清朝則設立的完全聽命于皇帝一人的軍機處,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也發(fā)展到了頂峰。但是,中國與西方社會在政治制度上的差距也越來越明顯,在封建社會初成時期發(fā)揮過積極作用的中央集權制度,在明清時期其消極作用越來越明顯。因此,本課教材其實可分為三大內容:明朝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清朝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的表現(xiàn)、明清時期東西方的比較(即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