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教案
師:請回答下列問題:誰改變了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地位?他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作用?你認為這種做法和前代的做法類似嗎?
生:(略)
師:南書房的設立:康熙帝親政后,以國史院、秘書院、弘文院內三院為內閣,設大學士,參與軍政機密。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設立南書房,由皇帝親自挑選某些經過精審確定的親信文人入南書房辦事,組成自己直接控制的機要秘書班子,許多重大政務已不再交付議政王大臣會議討論,改為徑由南書房傳渝或遵旨起草上諭,甚至收納來自各地的密奏小折,這樣做的目的正是為了更直接地行使皇權。由此,內閣和南書房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皇權得到加強。
(展示板書:3、軍機處的設立
⑴由來 ⑵特點 ⑶影響 )
師:可是,康熙帝的設立南書房的措施也只是起到了牽制作用,什么時候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地位才名存實亡?又是誰將之取消的呢?
師:請回答下列問題:
1、誰設立了軍機處?他為什么設立軍機處?
2、你認為軍機處和南書房相同嗎?軍機處具有什么特點?
3、軍機處設立后,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地位是提高了還是降低了?
4、軍機處的設立,對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而言意味著什么?
生:(回答)
師:1、軍機處的由來:雍正年間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恐機密泄露,七年(1729年)設軍需房于隆宗門內,遷內閣中謹密者入值繕寫。因地近內廷,便于召見。十年(1732年)更名軍機處,以親王、重臣充任稱軍機處行走,位卑者稱學習行走,俗稱小軍機。軍機之首稱領班,總攬一切。軍機處除處理機務外,凡特旨簡放大員,皆由軍機大臣開單請旨。由此一切都由皇帝“乾綱獨斷”,議政王大臣會議更是名存實亡,變成一些不當權的貴胄世爵掛靠之地,或者是給予一些大學士、尚書之類官僚例兼虛銜的部門。雍乾時期,皇帝專政集權體制已經發(fā)展到頂峰,作為軍事民主合議制殘留物的議政王大臣會議,當然已無存在的必要。它的趨于衰敗以至最后披裁撤,乃是必然的。
師:2、軍機處的特點:(可展示有關軍機處的文字材料,詳見“教材注釋”3)軍機處的最大特點可歸結為簡、速、密三字。簡就是機構人員十分簡單,不像內閣人員龐雜。軍機處全部辦事人員至多不過三四十人。速就是辦事效率高。軍機處一切由大臣、章京辦理,皇帝有旨得隨時承辦,而且必須當日事當日畢。又有“廷寄”制度,由軍機處交兵部直接發(fā)出,或采取日行三百里的“馬上飛遞”,或注明行四、五、六百里,減少了很多中間環(huán)節(jié),加快了辦事速度。最后就是密,軍機處地處內廷,外界干擾少,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見軍機大臣時,連太監(jiān)都不得在側。最重要的是,在軍機處中軍國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軍機大臣的作用只是上傳下達。
那么,我們能否認為,建立了軍機處,內閣便完全淪為閑曹,屬于可有可無呢?不能這樣看,因為一般例行公事,正式奏章還是由內閣上報下達的,正因為有內閣來處理極其大量的公開性的政務,才能保證軍機處不陷于一般公務中,可以更有效地輔佐皇帝處理好有關的機要性工作。這是當時適應封建大帝國處理繁重政務的需要的中央輔政部門雙軌制。有些軍機大臣由內閣大學士兼充,有些問題要知會內閣然后施行,正說明兩者之間還需要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