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教案
⑵內閣制的演變:(可展示《內閣小識》有關票擬的文字,詳見“教材注釋”2)明中葉以后,職權漸重,兼領六部尚書,成為皇帝的最高幕僚兼決策機構。內閣政治地位的明顯提高,主要表現在掌有了“票擬”之權。所謂票擬,也叫做票旨、條旨,也就是說對于來自全國各方面的奏章,在送呈皇帝批示以前,由內閣學士“用小票墨書”,貼在各奏疏的對面上以進呈。這實際上就是代擬好“御批”的稿本,供皇帝采納。在君主專制體制下,掌握代替皇帝起草批示的職權,其重要意義是可想而知的。六部必須按照內閣票擬的諭旨辦事,也就不得不抑承內閣之鼻息了。到嘉靖以后,朝位班次,閣臣已列六部尚書之上。內閣首輔更是權勢顯赫,像夏言、嚴嵩由于受到皇帝的寵信,權壓六卿,“赫然為真宰相”。
師:3、內閣制的本質特點:后內閣地位日益提高,萬歷年間的首輔張居正更是權傾朝野。盡管內閣權力日盛,但畢竟不同于宰相制。后者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鞏固。但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并無決策權。雖有內閣大學士大權在握的現象,但其權力并不來自于制度、職位,而來自最高統治者的個人支持與信任。一旦失寵,地位便一落千丈。因此,盡管有人認為首輔即變相重設的宰相,但權力與前代已不可同日而語,更談不上制約皇權。因此,內閣制的本質特點在于:它是皇權專制的產物,維系了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了君主對全國的有效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不可能對皇權起到牽制作用。
師:4、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結合教材第18頁“學習之窗”,或展示選自錢穆《國史大綱》:“(明朝)國家并未正式與閣臣以大權,閣臣之弄權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權臣”,非“大臣”。故雖如張居正之循名責實,起衰振弊,為明代有數能臣,而不能逃眾議。”)由此可見,內閣制不同于宰相制。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鞏固。但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本身并無決策權。雖有內閣大學士大權在握的現象發生,但其權力并不來自于制度及其職位,而來自于最高統治者的個人支持與信任。一旦失寵,其地位便會一落千丈。因此,盡管有人認為明代的首輔即變相重設的宰相,但其權力與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語,更談不上制約皇權。
師:5、明朝內閣與西方近代內閣的區別:西方近代內閣是政治民主監督機制,有助于防止專制獨裁。而明朝內閣則是專制獨裁的工具。
(展示板書:二、清朝君主專制制度的頂峰 )
師:明朝統治的黑暗腐敗,終于導致了明末農民戰爭的爆發。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攻入了北京城,崇禎帝在煤山(今景山)自縊身亡。吳三桂引清兵入關,關外少數民族女真族(后改稱滿洲)入主中原,建立起全國的統治。作為少數民族入關建立全國性政權,其原先的政權系統是否適用于新時期的統治呢?清朝歷代皇帝又會針對實際情況做何調整?從漢至明不斷強化的封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到了清朝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展示板書:1、議政王大臣會議
⑴由來 ⑵職權與地位 ⑶影響 )
師:清建立其全國統治后,除了沿用了前明的一些制度外,還保留了一些自己的特色。比如議政王大臣會議。請同學們回答下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