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課 近代前夜的發展與遲滯
(二)禁海
1.原因
(1)清朝以“天朝上邦”自居,認為“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2)防范“外夷”侵犯。
(3)防范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
2.影響:禁海閉關政策使中國日漸脫離世界發展大勢,失去了利用國際貿易的優勢地位開辟海外市場、刺激資本擴張、推進工業化的契機。
四、近代前夜的危機
(一)危機的根源
明清之際的中國,在經濟領域已經顯露出一些新舊沖突變動的征兆。這種從農耕經濟中分離出來的迥異于傳統模式的變異,帶有向工業文明演進的趨向。但是在重農抑商、閉關鎖國政策的抑制、阻礙下,明清時期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未能導致強大的掃蕩舊經濟基礎的革命性變化。和西方工業文明的巨大飛躍相比,在處于農耕經濟頂峰的康乾之際,中西國力興衰的易位便已大體定局。
(二)危機的具體表現
1.正當明末農民起義以及明清之間戰火紛飛之際,1640年,英國開始了資產階級革命。此后一二百年,西方主要國家相繼完成向近代工業國家轉變。工業革命使西方資產階級在不到1xx年的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這些西方國家瘋狂地越洋搶灘,掠奪金錢,販賣奴隸,開辟市場,建立殖民統治。
2.康乾盛世的帝王對世界工業文明發展的歷史性大變動毫無認識,對外緊閉國門,對內壓制打擊工商業,厲行文化專制,嚴重摧殘近代化因素萌芽。愚昧自大、固步自封的清帝國與西方列強的力量對迅速逆轉,到英國19世紀推行罪惡的鴉片貿易后,陷入更加沉重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