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的統治》教案(舊人教版高三)
3.秦朝的疆域。讓學生對照《秦朝疆域》圖了解秦朝疆域的四至。教師指出,在這遼闊的疆域內生活著各族人民兩千多萬人。以此印證“幅員空前遼闊的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
4.秦統一的歷史意義。教材從兩個方面作了說明:①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封建諸侯割據的分裂局面,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發展奠定了基礎,符合歷史發展的要求;②為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條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教師可強調指出:從此,統一成為我國歷史發展的主流,國家的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秦王嬴政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完成統一大業,功不可沒。
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一目,教材先概述秦統一六國后,建立了以咸陽為都城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并指出秦朝頒布加強中央集權政策措施的目的。然后,具體介紹了秦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措施,并分析了其歷史作用與影響。
1.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措施。
政治方面。第一,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其中包含三層意思:①皇帝稱號的由來(嬴政自認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及為何稱“始皇帝”(見注釋);②皇帝的權力:凡行政、軍事、經濟等一切大權,均由皇帝總攬,一切軍國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決;③皇帝制度為此后歷代王朝所沿用。自秦開始至清末,延續了二千一百多年。第二,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機構。①中央設“三公”“九卿”(教師要讓學生了解“三公”的名稱、職責;“九卿”及分掌的事務)。②地方實行郡縣制(讓學生理解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的意義在于打破西周以來分封割據的狀況,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鞏固國家的統一,同時要了解郡、縣、鄉、里這些機構的職責)。③三公、九卿和郡縣長官,直接由皇帝任免,皇帝能夠有效地控制封建朝廷和地方權力。第三,頒布通行全國的秦律。①秦律制定的基礎是秦國自商鞅以來的律令。②秦律集中體現了地主階級的意志,影響了后世封建律令的制定(教師讓學生閱讀小字部分對秦律的介紹及教材引文《史記•秦始皇本紀》節錄)。
經濟方面。教材介紹了四項措施:第一,實行土地私有制,按畝納稅;第二,統一度量衡;第三,統一貨幣;第四,統一車軌、馳道。教師在講述“實行土地私有制,按畝納稅”時,要指出: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地主階級統治的經濟基礎。封建政權保護土地私有制,有利于社會生產的組織,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維護地主階級的利益,從而鞏固其統治。同時,也加重了人民的地租、賦稅負擔。小字部分關于秦朝依戶籍征發賦稅與徭役,可讓學生自己閱讀,不必講解。講“統一度量衡”時,可讓學生看《銅權》圖,指出“權”就是秤錘。在介紹統一度量衡的情況后,指出它改變了戰國以來度量衡的混亂局面,便利了經濟交往和發展。講到“統一貨幣”時,可讓學生看《秦半兩錢》圖,指出圓形方孔錢的形制,為后來歷代王朝所沿用,只是重量、大小不一。貨幣的統一,便利了商品的交換和物資交流,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國家的統一。講到“統一車軌、馳道”時,教師可介紹秦修筑馳道的情況,指出秦朝1尺相當于今25cm,6尺等于1.5m。“車同軌”對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有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