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蘇爭霸(精選11篇)
美蘇爭霸 篇1
第四節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要求學生掌握的三個階段: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80年代的美蘇關系。 2.要求學生掌握的主要特點及美蘇外交的基本戰略,掌握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赫魯曉夫上臺后提出一套對外基本戰略,在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的中,既有緩和又有劍拔弩張的時刻。第二,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的,是蘇聯處于攻勢,美國轉攻為守的時期。第三,在80年代的中,美國對蘇聯采取強硬態度,蘇聯從對外擴張轉向全面收縮。 二、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針對教材的重點、難點提出值得探究的問題,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和提出探究性問題的能力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 之中。 2.指導學生劃分斗爭的三個階段;分析美蘇態度、政策的變化與兩國國民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概括斗爭的后果和影響。把提高學生全面、正確地認識、評價歷史現象的能力落實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之中。 3.引導學生結合課內外知識討論與回答問題,把培養學生正確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和方法,分析歷史現象產生、變化規律的能力分解在對歷史問題解答的步驟之中。 .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在對外政策方面逐漸推行霸權主義政策,雖然與蘇聯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有關,但這種關系不是必然的;霸權主義政策實質上是西方殖民侵略政策的繼續。 2.美蘇推行的霸權主義政策,造成了世界的斗爭愈演愈烈,這不僅嚴重威脅了世界和平,而且使美蘇兩國背上沉重包袱,美蘇自身利益也遭到了嚴重損害,是損人害己的愚蠢之舉。我們應該認真汲取歷史教訓,認識到霸權主義政策是不足為取的。 3.在的三個階段,美蘇雙方爭霸的基本態勢多次發生變化,其直接原因是美蘇兩國對外政策的調整,其根本原因是兩國經濟軍事實力強弱的變化。這些原因告訴我們,經濟實力是國際政治斗爭和國際競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 4.斗爭不僅造成國際局勢的動蕩不安,嚴重威脅著世界和平,而且極大地破壞了地球的生態環境,延緩了世界經濟發展和人類歷史進步。提高學生維護世界和平、反對霸權主義的認識。教學重點難點重點:的三個階段和美蘇雙方在爭霸中的基本態勢。難點:在六七十年代的中,美蘇雙方對外戰略的調整及原因。課前準備教師:設計課堂思考題、討論題等。學生:瀏覽與史實有關的人物傳記、歷史專著、評論文章或者閱讀課文。教學設計【提問導入 】戰后初期國際關系格局有何特點?【探究新課】●師生活動 1.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共同概括出需要認知、理解、歸納、評價等方面的若干問題。2.教師指導學生圍繞問題展開討論并回答問題。3.在學生回答后,教師點評、補充、整理知識,并與學生一道整理設計各階段提綱。●各階段需要解決的問題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的(1)局面是怎樣形成的? 赫魯曉夫為何要改變斯大林時期的對外基本戰略? 可以分為哪幾個階段? (2)第一階段的特點是什么?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雙方推行的對外政策如何?其爭霸態勢及原因分別是什么?二、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的(1)第二階段的特點是什么?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雙方推行的對外政策如何?其爭霸態勢及原因分別是什么? (2)尼克松1970年提出的對外政策,同戰后初期美國的對外政策有什么不同點?三、80年代的美蘇關系(1)第三階段的特點是什么?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雙方推行的對外政策如何?其爭霸態勢及原因分別是什么7 . (2)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蘇聯為什么在中要轉為全面收縮?【復習鞏固】1.分為哪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特征是什么?并分析其原因。 2.美蘇冷戰爭霸四十多年,對戰后國際關系產生了哪些深遠的影響?我們能從中得到什么啟示?試結合的史實談談你的認識。教后反思:
美蘇爭霸 篇2
江蘇省阜寧中學xx屆歷史一輪復習教學案
必修一•專題九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考點一、 美蘇爭鋒
【內容標準】
了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認識美蘇“冷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
【教學要求】
了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形成的基本過程。
【考試說明】
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
① 雅爾塔體制;
、凇岸鹏旈T主義”和馬歇爾計劃;
、 北約和華約的建立;
、 德國、朝鮮的分裂和古巴導彈危機。
【考點解讀】
1、雅爾塔體制:
(1)原因:
①雅爾塔體制勾畫出戰后美蘇世界兩極格局的基本輪廓;
、趹饡r的共同敵人消失;
、勖捞K兩國在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上的矛盾沖突日益加劇(根本原因);
④美蘇兩國勢均力敵。
。2)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雅爾塔等國際會議確立了以美蘇為主導的國際關系新體制,即雅爾塔體制,它勾畫出戰后世界兩極格局的基本輪廓。
2、“杜魯門主義”:
輿論準備:“冷戰”的公開信號:丘吉爾的“鐵幕”演說。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領導人第一次公開發出“冷戰”信號,為杜魯門主義的提出做了輿論準備!袄鋺稹币婚_始就帶有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是兩種社會制度尖銳對立的表現。
提出:杜魯門主義的提出:1947年3月,杜魯門發出了“冷戰”宣言——在國會兩院聯席會議上宣讀了一篇特別咨文,這篇咨文的內容被稱為杜魯門主義。
內容:聲稱希臘和土耳其正面臨“極權主義”的威脅,要求國會在1948年6月底以前提供4億美元的援助。
影響:美蘇“冷戰”正式開始。
特點:以意識形態的分歧作為幌子,來掩蓋全球擴張的目的。
蘇聯的反擊措施:成立“共產黨和工人情報局”,以協調和統一各國黨的行動。
3、馬歇爾計劃:
、偬岢觯1947年6月,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了“歐洲復興計劃”,即馬歇爾計劃。
、谀康模河媒洕侄螢槊绹刂莆鳉W鋪平了道路。
、蹖嵸|:是“冷戰”政策在經濟上的表現。
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建立一個社會主義世界市場,與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相對抗。
4、北約和華約的建立:
①北約:為了加強集體軍事防御,1949年,建立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谌A約:為了對抗美國的侵略和威脅,1955年,建立以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組織。標志著以美蘇為首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局面的形成。
5、德國、朝鮮的分裂和古巴導彈危機:
。1)德國的分裂:德國投降后,被蘇、美、英、法四國分區占領,如何處置德國是美蘇斗爭的焦點之一。由于美蘇冷戰加劇,雙方就德國統一問題的談判未能達成協議。1949年,在美國和蘇聯的支持下,德國西部和東部先后成立了德意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分裂。
。2)朝鮮的分裂:
①分裂:日本投降后,美蘇軍隊以北緯38度線為界,形成了朝鮮半島南部和北部兩個占領區。1948年,朝鮮半島南部和北部先后建立了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诔r戰爭:1950年,朝鮮南北雙方爆發內戰,美國立即派兵干預,隨后又操縱聯合國組成以美國軍隊為主的所謂“聯合國軍”,直接參與朝鮮戰爭,嚴重威脅中國安全。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進行了抗美援朝戰爭。1953年,戰爭雙方在板門店簽訂停戰協定,朝鮮戰爭結束。這是二戰后以美蘇冷戰為背景的第一次大規模局部戰爭。
。3)古巴導彈危機:1962年,蘇聯為改變在美蘇核力量對比中的不利地位,開始向古巴運動中程導彈。美國很快發現了正在古巴建造的中程導彈發射基地,并獲得了關于導彈型號及其他數據的確切情況。隨后,美國開始武裝封鎖古巴,美軍進入最高戒備狀態。蘇聯武裝部隊也隨之進入戒備狀態,取消一切休假和外出。經過美蘇兩國的對峙和談判,蘇聯最后從古巴撤走導彈,古巴導彈危機結束。
【探究整合】
冷戰對二戰后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
。1)消極影響:兩極對峙引發了美蘇之間的軍備競賽和在世界范圍內的爭奪,戰后世界長期不得安寧,全面的“冷戰”和局部“熱戰”相交織,造成國際局勢的一次又一次緊張。
具體表現:
、 德國分裂——如何處置德國是戰后美蘇斗爭的焦點之一。(冷戰、歐洲)
② 朝鮮戰爭——戰后以美蘇冷戰為背景的第一次大規模局部戰爭。(熱戰、亞洲)。
、 古巴導彈危機。(冷戰、美洲);
④越南戰爭——戰后持續時間最長的大規模局部戰爭。(熱戰、亞洲);
。2)積極影響:
、僭诶鋺鸬谋尘跋拢捞K雙方勢均力敵,在近半個世紀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舉例:古巴導彈危機)
、诓煌鐣贫鹊膰以陂L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從對方身上借鑒經驗,汲取教訓,并用于內部的調整和改革,推動了世界的整體發展。(舉例:戰后美國繼續重視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蘇聯在赫魯曉夫改革中注意放寬地方和企業的自主權,這都是雙方各自都看到對方經濟制度優越性的表現。)
、劾鋺痣p方在科技、軍事等領域的競爭也客觀上推動了戰后世界科技水平的提高,冷戰后好多美蘇的軍事科技開始用于民用領域,推動了世界的進步。(舉例:gps全球定位系統最初是美蘇用在戰斗機上的導航系統,冷戰后開始廣泛應用于救援、城市交通管理等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
、軆蓸O格局下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有利于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壯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舉例:不結盟運動。)
【真題賞析】
。壅骖}](08•江蘇•19)二戰后,德國和朝鮮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ā 。
a.國內民族矛盾的激化 b.美國和蘇聯的相互對抗
c.世界多極化趨勢的演變 d.美國馬歇爾計劃的推行
【雙新演練】
一、選擇題
。ā 。1、《環球時報》記者報道:xx年5月13日,韓國和朝鮮決定,中斷半個多世紀的南北鐵路大動脈即西部的“京義線”和東部的“東海線”于當月25日進行試運行。造成當年朝韓南北鐵路大動脈中斷諸多因素中最根本的是
a.韓國和朝鮮實行不同的社會制度 b.朝鮮半島長期處于分裂狀態
c.美蘇“冷戰”政策的結果 d.朝國和朝鮮經濟發展差距巨大
( 。2、xx年10月26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說,美國在東歐捷克和波蘭部署反導系統所引發的局勢類似于上世紀60年代發生的古巴導彈危機,這表明
a.美俄爭霸格局已經形成 b.國際局勢日趨緊張
c.美俄對抗關系依然存在 d.一超多強格局已經結束
。ā 。3、美國某總統在其回憶錄中寫到:“我也希望(藉此機會)向全世界說明,美國在這個新的極權主義的挑戰面前所持的立場。我相信,這是美國外交政策的轉折點,它現在宣布。不論什么地方,不論直接或間接侵略威脅了和平,都與美國的安全有關”。美國的這個政策通常被稱為
a.馬歇爾計劃 b.杜魯門主義 c.羅斯福新政 d.尼克松宣言
( 。4、總理強調,我們要走一條和一些大國不一樣的道路,這條道路就是和平崛起的道路。這是中國在總結人類社會發展史,尤其是近代以來大國興衰的經驗教訓時作出的理性選擇。以下各國的近現代的歷史最能為我國和平崛起提供正面經驗的是
a.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
b.日本在近代躋身世界強國之列
c.20世紀40年代以來美國成為世界上的超級大國
d.二戰結束后德國的重新崛起
。ā 。5、觀察下圖,對圖中“善意”的正確理解是
①控制西歐國家 ②阻止西歐崛起 ③提升英鎊地位 ④遏制蘇聯力量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6、二戰以后,世界政治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下圖《對德國的分區占領》產生的主要背景是
a.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成立
b.以蘇聯為首的華約組織成立
c.美蘇“冷戰”局面逐步加劇
d.德國分裂為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
。ā 。7、下圖是“二戰”后初期蘇聯的一幅宣傳漫畫,從圖中我們可以得到的正確信息是
a.古巴導彈危機中美蘇雙方的激烈對抗
b.蘇聯揭示了“二戰”后美國和平政策的虛偽性
c.是美國對“華約”組織的挑戰
d.蘇聯對馬歇爾計劃的應對
( ) 8、右面圖片展示的是英國考文垂大教堂,它是西歐戰后復興的象征。西歐各國經濟復興與發展的共同原因是
①清除法西斯主義殘余勢力
②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宏觀調控
、劢⒏@麌抑贫
、艹浞掷谩榜R歇爾計劃”提供的援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 )9、眼前的這塊柏林墻遺跡恰好放置在兩輛坦克之間。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傥鞯屡c東德之間戰爭頻繁
、谒抢鋺鸬闹麡酥
、凼钱斈陜纱蠹瘓F虎視眈眈,劍拔弩張的寫照
、苁菍鋺饡r期分裂、對抗的反思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10、右圖描繪了“二戰”后初期的西方世界,某班的學生進行了判讀,得到了這樣一些說法,對漫畫的理解錯誤的是
、賵D中的“醫生”是指美國,“病人”是指二戰后的西歐
、诖酸t生開的“藥方”其實就是杜魯門主義
、鄄∪吮成腺N著美元,其實就是對歐洲實施經濟援助計劃
、堋八幏健钡膶嵸|是通過復興歐洲經濟以加強對歐洲國家的控制
a.① b.② c.③ d.④
11、二、非選擇題
美俄(蘇)是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大國,兩國關系的變化對世界有著深遠的影響。
材料一 美蘇冷戰雖已離我們遠去,但我們無法否認它在國際關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蘇冷戰是在對抗與緩和的交替中進行的,在歐洲是真正意義上的冷戰,而在亞洲則充滿了火藥味。 ——《冷戰風云》世界知識出版社
回答:
(1) 結合所學列舉“在歐洲是真正意義上的冷戰,而在亞洲則充滿了火藥味”的有關史實。(5分)
材料二 圖中反映的是20世紀末橫亙在東西德之間的柏林墻被拆毀的情形。
(2)“柏林墻倒塌”反映了什么歷史問題?(2分)
柏林墻倒塌
材料三 蘇聯解體之后,美國作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認為由美國領導的國際關系體系的“單極階段”終于到來了,于是依靠美國的權勢和價值觀來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主張頻頻出現在美國領導人的講話中。但是,繼承了原蘇聯主要遺產的俄羅斯仍然是唯一擁有能夠與美國相抗衡的核武器的國家,作為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俄羅斯在世界事務中的作用仍然不可低估。與此同時,歐共體向歐盟的成功發展有力地表明了西歐是國際政治中的一極重要力量。以中國、韓國和東盟成員國為代表的亞洲的崛起,同樣顯示出該地區除了日本以外的其他國家正在確立和發揮它們在世界事務中重要作用。占有聯合國多數席位的第三世界國家作為一個整體對國際事務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因此,兩極格局徹底終結,多極化趨勢卻是不斷加強。
——《正確認識當前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3)據材料指出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不斷加強的原因。(4分)
江蘇省阜寧中學xx屆歷史一輪復習教學案
必修一•專題九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考點一、 美蘇爭鋒
參考答案
[真題賞析]
真題1 b
[雙新演練]
一、選擇題
1—5 ccbda 6—10 cbcdb
二、非選擇題
11、【解析】
本題以美蘇關系為主題,考查世界格局從冷戰到多極化的發展過程。第(1)問注意從歐洲的“冷戰”和亞洲的“熱戰”兩個角度回答;第(2)問先提取圖片反映的歷史信息,然后回答問題就可;第(3)問要求依據材料總結,可從材料中提煉概括,不要照搬課本。
參考答案:
。1)
歐洲冷戰: 北約與華約;馬歇爾計劃和經互會;
西德與東德;杜魯門主義與蘇聯爭霸策略
亞洲熱戰: 中國內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
(2)德國趨于統一;東歐發生劇變;東西方對峙(或冷戰、兩極格局等)趨于瓦解
。3)俄羅斯實力的增強;歐盟的擴大;亞洲(中國、韓國和東盟成員國)的崛起;第三世界國家的影響增強。
美蘇爭霸 篇3
(一)教學目的:
一、基礎知識目標:
二戰的美軍事、經濟實力的加強和霸主地位的確立、“冷戰”政策、杜魯門主義及其影響、北約的成立、美國侵略朝鮮的戰爭及其失敗、美侵略越南戰爭及其失敗、美蘇爭霸、古巴導彈危機、蘇占領阿富汗、20世紀80年代中期蘇對外政策的調整。
二、思想認識目標
1、“二戰”后,美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為了遏制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美在歐洲實行“冷戰”政策,在亞洲則公然對朝、越進行侵略戰爭。
2、侵越戰爭的失敗,美霸權地位削弱。
3、美蘇幾十年的爭霸,嚴重威脅世界和平。
三、能力培養目標:
1、列舉美“冷戰”政策在政治、軍事等方面的表現,培養學生全面考察歷史事物的能力。
2、認識侵朝和侵越戰爭對美國造成的后果,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用變化的眼光看問題的能力。
重點:美國“冷戰”政策的表現
難點:美“冷戰”政策的性質
教具:《世界地圖》和《北約和華約對峙圖》、《亞洲政區圖》(自制)
。ǘ┙虒W過程
1、導入 :出示世界地圖,學生結合當今時事熱點問題,如伊拉克戰事、朝核問題、西班牙爆炸案等,與美霸權政策密切相關。
2、講授新課:
出示思考題:美為什么能霸權?表現在哪里?
指導學生看《1970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國民生產總值的比較圖示表》,學生得出結論:①美經濟實力的強大,軍事實力增強,霸權地位確立,這是它推行霸權主義政策的基礎。
②主要表現在“冷戰”和“熱戰”兩個方面。
提問:“冷戰”的定義和“冷戰”的表現是什么?
冷戰
一、美國的霸權政策 (板書)
熱戰
在學生大致了解之后,我與學生逐條分析杜魯門主義和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的實質(結合歐洲地圖),點出冷戰的定義:二戰后,美國針對蘇聯“采取了除直接武裝侵略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敵對行動”。
1、杜魯門主義(1947年)——冷戰開始
2、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1949)——完成對抗布署(讓學生指《北約和化約對峙圖》,了解雙方界限)
討論:“冷戰”的性質?
指導學生分析得出:既有美蘇兩種社會制度尖銳對立的因素,也有國家利益矛盾的因素,戰后初期占突出地位的是兩種社會制度的對抗,隨蘇聯經濟、軍事力量的增強,美蘇爭霸的斗爭占突出地位。
提問:美在歐洲以“冷戰”體現,在歐洲以“熱戰”體現,“熱戰”表現在哪里?
侵朝戰爭(1950—1953年)——第一次失敗
。ò鍟
侵越戰爭(1961—1973年)——霸權地位的衰弱
侵朝戰爭學生了解很多,由學生介紹,侵越戰爭主要從戰爭的時間長度及它的參考文來看。
除了美國之外,稱霸的國家還有嗎?——蘇聯
二、美蘇爭霸(20世紀50年代——80年代)(板書)
威脅
世界和平
(板書)由學生閱讀課文后得出結論
。1)美蘇爭霸開始(發展核武器)(50年代中期)
(2)古巴導彈危機(60年代)
。3)蘇出兵阿富汗(70年代)
。4)美“星球大戰計劃”(80年代初)
。5)蘇改變爭霸計劃(80年代中期以后)
拓展思維:美俄關系的現狀,由學生結合時事介紹
3、小結:美霸權的基礎是經濟軍事實力的強大,表現在歐洲的“冷戰”和亞洲的“熱戰”,目的是遏制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隨著蘇聯的強大,兩國爭霸,危及世界和平,80年代中期以后關系緩和。
4、布置作業 :課后習題,練習冊
板書設計 :
第14課 美國的霸權政策和美蘇爭霸
杜魯門主義(1947年)——“冷戰”開始
“冷戰”政策
北約成立(1949年)——完成對抗布署
一、美國的霸權政策
侵朝戰爭(1950—1953)——第一次失敗
“熱戰”
侵越戰爭(1961—1973)——霸權地位的衰弱
二、美蘇爭霸(20世紀50年代——80年代)
1、爭霸開始(50年代中期)
2、古巴導彈危機(60年代)
3、蘇出兵阿富汗(70年代)
4、美“星球大戰計劃”(80年代
5、蘇改變爭霸計劃(80年代中期以后)
這節課準備較充分,學生能在課前查閱有關資料,培養了動手能力和整理資料的能力。同時,有了同學們的積極參與,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配合默契。教學過程 中,:很好地利用世界地圖和北約和華約對峙圖,導入 時用時事政治,聯系實際,把政治、地理有機結合,體現學科滲透。特別是自制世界地圖,拓寬學生視野,方式較好。但對概念的描述太模糊,特別是對”冷戰’’.’’熱戰’’的異同點的分析不夠,應加強。其次,由于時間關系,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有打斷學生的不妥作法,挫傷學生發言積極性,今后應改正。再次,學生在課堂內無法交流的材料,課后及時張貼,以調動其學習積極性。
美蘇爭霸 篇4
第十四課 美國的霸權政策和美蘇爭霸 教材教法教學建議
本課地位
本課內容體現了二戰后國際關系的重要線索。二戰后,美國憑借其經濟、軍事實力,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為遏制戰后社會主義的發展,在歐洲采取“冷戰”政策,在亞洲悍然發動侵朝、侵越的熱戰。說明霸權主義,是當代戰爭的根源。美國在朝鮮、越南戰場的失敗,是美國霸權地位削弱的標志。美蘇爭霸反映了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爭奪。
本課教學基本思路
A引導學生把握教材的整體結構:美國的冷戰政策的適用范圍是歐洲,對亞洲則發動了局部侵略戰爭。這兩個內容是美國全球稱霸戰略的組成部分。而美蘇爭霸是在蘇聯力量發展后的必然反映。
B要求學生概括美國的冷戰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的表現。培養初中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C美蘇爭霸的內容可以采用列表的方式把美蘇爭霸的三個階段的情況展示出來,使學生一目了然,形成總體感受。
教學重點:
美國“冷戰”政策的表現和影響是重點。
冷戰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登上資本主義世界霸主的寶座后,對社會主義國家采取的敵視政策。這一政策的推行,既反映了美蘇之間的爭奪。也反映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意識形態之間的矛盾。冷戰政策的推行對當時的世界格局產生了重要影響,并形成了兩大軍事政治集團的對峙,造成了世界局勢的緊張。
比起一戰,二戰在更大的程度上改變了國際關系的格局。美蘇兩國在戰爭期間的盟友關系被對抗關系取代,面對這種形勢,美國充當起國際憲兵的角色。宣布杜魯門主義、實施馬歇爾計劃和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是美國推行冷戰政策、遏制社會主義發展的三項重要步驟。其目的:一是通過支援各國反動勢力鎮壓人民革命運動,阻止社會主義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二是借反對社會主義的名義,加強對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控制。兩極格局的建立,從根本上說是戰后初期美蘇經濟、軍事實力對比的反映,其中既有意識形態的因素,也有在意識形態因素掩蓋下的國家利益之間的利益沖突。冷戰對整個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教學難點
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的實質及其相互關系是難點。
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是美國冷戰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美國全球稱霸戰略的具體實施。是對抗社會主義的重要手段。兩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分析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可以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把握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
杜魯門主義是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宣言書,它標示著美國的對外政策已突破以本土安全為主的孤立主義的影響,由局部擴張轉向全球擴張。而馬歇爾計劃比較隱蔽,著眼于經濟手段,擔負著抗衡蘇聯和控制西歐的雙重任務,它企圖通過幫助歐洲振興經濟穩定政局,從而穩定資本主義陣營,把西歐各國聯合起來與美國一起對抗蘇聯。同時,美國趁人之危通過馬歇爾計劃控制西歐的意圖是十分明顯的?梢哉f兩者實質是一致的,馬歇爾計劃是更隱蔽的杜魯門主義。
重點突破方案
二戰后,世界主要是兩極,即背信棄義世界和社會主義力量,可見兩種社會制度的對抗占突出地位。雙方又以美國和蘇聯為首。隨著蘇聯經濟、軍事力量的日益增強,蘇、美、雙方爭奪霸權的斗爭逐漸占統治地信。所以說“冷戰”是兩種社會制度的斗爭。對于美國的冷戰政策,引導學生歸納冷戰政策的表現,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在此基礎上結合《歐洲地圖》幫助學生分析冷戰政策對世界形勢產生的重大影響。指出,冷戰政策的推行導致了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的對峙,造成了世界局勢的緊張。
難點突破方案
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的實質及其相互關系的分析。對初三學生有相當的難度。如果單純依靠教材內容進行分析,有如空中樓閣。建議給學生提供相關的歷史資料和視頻資料,在掌握材料的基礎上,采取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探討。通過這樣的討論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史論結合的意識。
課堂導入 :
A常規導入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深刻的影響是它極大地改變了世界范圍的力量對比。二戰后,社會主義力量空前壯大,形成了以蘇聯為核心的包括八個歐洲國家、三個亞洲國家及其他一些國家在內的社會主義陣營。而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資本主義國家的力量大大削弱了。哪位同學到地圖前指出:在二戰中被打倒的三個資本主義強國和兩個被削弱的資本主義大國。還有一個資本主義大國,雖然也是參戰國,但其實力非但未被削弱,反而更增強了,誰能知道是哪個國家?
B圖片導入
運用多媒體展示《柏林墻》的圖片。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進一步指出柏林墻是冷戰的重要表現,冷戰政策是戰后美國對東歐國家采取的敵對政策,今天我們來學習冷戰政策。從而導入 新課。
美蘇爭霸 篇5
。ㄒ唬┙虒W目的:
一、基礎知識目標:
二戰的美軍事、經濟實力的加強和霸主地位的確立、“冷戰”政策、杜魯門主義及其影響、北約的成立、美國侵略朝鮮的戰爭及其失敗、美侵略越南戰爭及其失敗、美蘇爭霸、古巴導彈危機、蘇占領阿富汗、20世紀80年代中期蘇對外政策的調整。
二、思想認識目標
1、“二戰”后,美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為了遏制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美在歐洲實行“冷戰”政策,在亞洲則公然對朝、越進行侵略戰爭。
2、侵越戰爭的失敗,美霸權地位削弱。
3、美蘇幾十年的爭霸,嚴重威脅世界和平。
三、能力培養目標:
1、列舉美“冷戰”政策在政治、軍事等方面的表現,培養學生全面考察歷史事物的能力。
2、認識侵朝和侵越戰爭對美國造成的后果,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用變化的眼光看問題的能力。
重點:美國“冷戰”政策的表現
難點:美“冷戰”政策的性質
教具:《世界地圖》和《北約和華約對峙圖》、《亞洲政區圖》(自制)
(二)教學過程
1、導入 :出示世界地圖,學生結合當今時事熱點問題,如伊拉克戰事、朝核問題、西班牙爆炸案等,與美霸權政策密切相關。
2、講授新課:
出示思考題:美為什么能霸權?表現在哪里?
指導學生看《1970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國民生產總值的比較圖示表》,學生得出結論:①美經濟實力的強大,軍事實力增強,霸權地位確立,這是它推行霸權主義政策的基礎。
、谥饕憩F在“冷戰”和“熱戰”兩個方面。
提問:“冷戰”的定義和“冷戰”的表現是什么?
冷戰
一、美國的霸權政策 (板書)
熱戰
在學生大致了解之后,我與學生逐條分析杜魯門主義和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的實質(結合歐洲地圖),點出冷戰的定義:二戰后,美國針對蘇聯“采取了除直接武裝侵略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敵對行動”。
1、杜魯門主義(1947年)——冷戰開始
2、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1949)——完成對抗布署(讓學生指《北約和化約對峙圖》,了解雙方界限)
討論:“冷戰”的性質?
指導學生分析得出:既有美蘇兩種社會制度尖銳對立的因素,也有國家利益矛盾的因素,戰后初期占突出地位的是兩種社會制度的對抗,隨蘇聯經濟、軍事力量的增強,美蘇爭霸的斗爭占突出地位。
提問:美在歐洲以“冷戰”體現,在歐洲以“熱戰”體現,“熱戰”表現在哪里?
侵朝戰爭(1950—1953年)——第一次失敗
。ò鍟
侵越戰爭(1961—1973年)——霸權地位的衰弱
侵朝戰爭學生了解很多,由學生介紹,侵越戰爭主要從戰爭的時間長度及它的參考文來看。
除了美國之外,稱霸的國家還有嗎?——蘇聯
二、美蘇爭霸(20世紀50年代——80年代)(板書)
威脅
世界和平
(板書)由學生閱讀課文后得出結論
。1)美蘇爭霸開始(發展核武器)(50年代中期)
(2)古巴導彈危機(60年代)
。3)蘇出兵阿富汗(70年代)
。4)美“星球大戰計劃”(80年代初)
。5)蘇改變爭霸計劃(80年代中期以后)
拓展思維:美俄關系的現狀,由學生結合時事介紹
3、小結:美霸權的基礎是經濟軍事實力的強大,表現在歐洲的“冷戰”和亞洲的“熱戰”,目的是遏制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隨著蘇聯的強大,兩國爭霸,危及世界和平,80年代中期以后關系緩和。
4、布置作業 :課后習題,練習冊
板書設計 :
第14課
杜魯門主義(1947年)——“冷戰”開始
“冷戰”政策
北約成立(1949年)——完成對抗布署
一、美國的霸權政策
侵朝戰爭(1950—1953)——第一次失敗
“熱戰”
侵越戰爭(1961—1973)——霸權地位的衰弱
二、美蘇爭霸(20世紀50年代——80年代)
1、爭霸開始(50年代中期)
2、古巴導彈危機(60年代)
3、蘇出兵阿富汗(70年代)
4、美“星球大戰計劃”(80年代
5、蘇改變爭霸計劃(80年代中期以后)
課后反思:
這節課準備較充分,學生能在課前查閱有關資料,培養了動手能力和整理資料的能力。同時,有了同學們的積極參與,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配合默契。教學過程 中,:很好地利用世界地圖和北約和華約對峙圖,導入 時用時事政治,聯系實際,把政治、地理有機結合,體現學科滲透。特別是自制世界地圖,拓寬學生視野,方式較好。但對概念的描述太模糊,特別是對”冷戰’’.’’熱戰’’的異同點的分析不夠,應加強。其次,由于時間關系,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有打斷學生的不妥作法,挫傷學生發言積極性,今后應改正。再次,學生在課堂內無法交流的材料,課后及時張貼,以調動其學習積極性。
美蘇爭霸 篇6
一、美蘇爭霸格局形成
(1)50年代,赫魯曉夫上臺。提出一套同美國平起平坐,實現蘇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戰略。
(2)50年代后期起,美蘇爭霸的格局逐漸形成。二、第一階段
(1)時間: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
(2)特點:既有緩和又有緊張時刻.優勢在美國。
(3)緩和方面:
a.50年代中期,蘇聯主動與西方國家簽訂對奧地利的和約。
b.蘇聯承認聯邦德國。
c.1959年,赫魯曉夫第一次訪問美國。
(4)緊張局面:a.1961年“柏林墻”的修筑。b.1962年“占巴導彈危機”。三、第二階段
(1)時間:本世紀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
(2)特點:蘇聯處于攻勢,美國轉攻為守。
(3)蘇攻:
a.蘇聯加緊發展軍事力量,常年保持巨額軍費開支,不僅建成一支能對美國造成威脅的遠洋海軍,還使洲際導彈數量多于美國。
b,勃列日涅夫在歐洲用“緩和”戰略麻痹西方的同時,在亞、非進行了一系列擴張活動,特別是1979年出兵占領阿富汗。
(4)美守:a.70年代的美國經濟增長緩慢,陷于侵越戰爭泥潭。b.1969年尼克松任總統后,對外戰略從進攻轉為防御,從越南撤軍,同中國實現關系正;,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c.軍事實力相對下降,同蘇聯就限制戰略核武器等問題達成了一系列協議。四、第三階段
(1)時間:20世紀80年代。
(2)特點:美國強硬態度;蘇全面收縮。
(3)美強硬:a.1981年里根任總統。開始對蘇聯采取強硬態度。b.立足局部戰爭,排擠蘇聯勢力。c.1983年。提出“戰略防御計劃”,用以高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軍備競賽拖垮蘇聯。 蘇收縮表現:①80年代中期起。戈爾巴喬夫開始放棄爭奪軍事優勢的作法,轉為裁減軍備。②從對外擴張轉向全面收縮,采取從阿富汗撤軍、同中國實現關系正;却胧"鄯艞壛70年代的擴張所得,放松了對東歐等地區的控制,并最終退出。
美蘇爭霸 篇7
教學設計示例教學目標
需要掌握的知識:二戰后美國登上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地位的原因和表現;“冷戰”的定義;“杜魯門主義”的內容和實質;馬歇爾計劃的目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性質;美國侵朝、侵越戰爭的失敗及影響;赫魯曉夫的對外基本戰略;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的美蘇爭霸;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美蘇爭霸;80年代的美蘇關系。
通過列舉美國的“冷戰”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表現,培養學生歸納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分析美國侵朝、侵越戰爭的失敗,培養學生辯證地、發展地看待歷史事物的能力;通過分析美蘇爭霸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
二戰后,美國憑借其經濟、軍事實力,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為遏制戰后社會主義的發展,在歐洲采取“冷戰”政策,在亞洲悍然發動侵朝、侵越的熱戰。說明霸權主義,是當代戰爭的根源。美國在朝鮮、越南戰場的失敗,是美國霸權地位削弱的標志;通過對美蘇爭霸的形成和發展的講述,使學生認識:隨著蘇聯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當政時期,在對外政策上逐步推行霸權主義政策,致使美蘇爭霸世界的斗爭愈演愈烈。
教學步驟
一、美國登上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寶座
隨著美國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它稱霸世界的野心迅速膨脹,然而戰后社會主義力量的快速增長,又成為美國稱霸世界的嚴重障礙。同時,整個資本主義世界也對此深感驚恐什么叫“冷戰”?美國為什么要搞“冷戰”?
二、美國的“冷戰”政策
1.杜魯門主義的出籠——“冷戰”開始的標志1947年3月(板書)
二戰后,一方面,美國登上世界資本主義霸主的地位,企圖進一步稱霸全球。
運用多媒體展示反映二戰后美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的相關數字。
另一方面,蘇聯日益以政治、軍事大國地位與之抗衡。同時,戰后共產主義運動,蓬勃開展,東歐一系列新生的人民民主國家,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西方感到“共產主義擴張”威脅了資本主義制度,因此,它們幻想在東歐重建親西方的資本主義制度。然而蘇聯又決不允許美國等染指它直接控制的范圍,這樣,美國就把蘇聯這個戰時的盟友視為敵人。但雙方都不想、也不敢放手一戰,使自己再次卷入一場新的全球性戰爭。因此,不難看出,美國的“冷戰”政策,既有東西方進行爭奪的因素,更是美蘇尖銳對立的產物。
1947年3月,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國會咨文中第一次把“遏制”蘇聯、稱霸世界的美國基本國策公諸于世,此政策被稱為“杜魯門主義”。美國提出杜魯門主義以希臘和土耳其當時的形勢為誘發點。二戰期間德國占領了希臘,希臘國王及政府流亡到倫敦,希臘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展開反法西斯斗爭,并于1944年10月解放了全國。不久,英國派兵護送希臘國王回雅典,并逐漸解除了人民武裝。1946年初,希臘共產黨再次組織武裝斗爭,并受到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和保加利亞共產黨的支持,希臘國王無法控制局勢。另外,1946—1947年間,蘇聯企圖改變土耳其對達達尼爾海峽的控制權,展開對土耳其的宣傳攻勢,又陳兵土耳其邊境。過去長期支持希臘的英國,在1947年初,它的經濟嚴重衰退,只好向美國表示,它無力向希臘國王提供援助。美國便乘機大談蘇聯的“侵略”,大肆鼓吹“多米諾骨牌”效應,并借機提出美國新的外交政策——“杜魯門主義”。
杜魯門主義把矛頭分開指向共產主義,指向蘇聯,其主要手段是干涉別國內政,這是美國對外政策的一大轉折,它打著“反共”旗號,在世界各地與蘇聯等國對抗,爭奪和控制處于美蘇之間的廣大中間地帶,尤其是歐洲。
戰后,西歐國家處于歷史上最嚴重的經濟困境和政治動蕩之中,美國政府憂心忡忡為什么?美國擔心什么?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歸納總結:如果此種情況繼續下去,歐洲將出現大規模的經濟、政治崩潰,從而給各國共產黨造成在動亂中發動革命、奪取政權的機會,歐洲將從資本主義體系中分離出去!作為資本主義世界霸主的美國,當然不能坐視不管,于是,一項以使歐洲迅速復興,抵抗蘇聯和社會主義力量沖擊并通過“美援”控制歐洲為目的的“馬歇爾計劃”應運而生了。
2.馬歇爾計劃:1947年(板書)
1947年6月5日,美國國務卿馬歇爾在哈佛大學的演說中指出,歐洲經濟瀕于崩潰,希望歐洲聯合起來,主動向美請求援助,美國定會竭盡全力使“歐洲復興”。
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馬歇爾計劃與杜魯門主義有何異同?(提示:從目的、手段兩方面分析比較并在學生回答后歸納。)從主要目的講,兩者沒有區別,但從手段上講則各具特色了,杜魯門主義是赤裸裸的表現出公開的挑戰性,而馬歇爾計劃則采取了較隱蔽的經濟手段來穩住資本主義陣腳,控制政局,從而達到把西歐各國聯合起來,與之共同抗衡蘇聯之目的,另外,為了爭奪歐洲并瓦解、離間蘇聯與東歐的關系,把分裂歐洲的罪責推給蘇聯,美國在明知蘇聯不可能按其條件接受援助的情況下,把蘇聯和東歐也包括在“計劃”之內。蘇聯和東歐人民,拒絕了所謂的援助。從1948年至1951年,美國用于此項計劃的實際撥款達120億美元。
在歐洲復興過程中,美國為擴張實力,進一步加強對西歐的控制,并對歐洲的社會主義國家實施包圍,精心拼湊了一個軍事政治集團——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1949年4月,以美國為首的西方12國外長在華盛頓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公約的主要內容是集體防御,不久根據這項公約,締約國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它有統一的軍隊,首任司令官是美國的艾森豪威爾,司令部設在巴黎附近)。北約的建立,標志著美國推行遏制蘇聯、控制歐洲、稱霸世界的全球戰略部署已初步完成。為了對付美國的擴張和威脅,蘇聯也采取了相應的措施。總之,到50年代中,東西方之間在歐洲最終形成兩個對立的軍事集團,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它日益成為美蘇爭霸的工具。
下面請同學們綜合歸納美國冷戰政策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美國的霸權政策,如果說在歐洲主要表現為“冷戰”的話,那么在亞洲則主要是“熱戰”,因為它在對亞洲社會主義國家實行“遏制”的同時,在亞太地區針對蘇聯、中國建立軍事基地,精心策劃戰略包圍圈,并公然發動侵朝、侵越戰爭。
三、美國發動侵朝、侵越戰爭
1.美國侵朝(1950—1953年)
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朝鮮戰爭》的視頻資料
美國在亞洲搞遏制政策的主要矛頭是指向社會主義的中國和蘇聯,特別是中國。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美蘇軍隊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進駐朝鮮南部和北部,從此半島處于分裂狀態。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27日,美國派出海、空軍武裝干涉朝鮮內戰,擴大朝鮮戰爭,并命令海軍第七艦隊進入中國臺灣海峽,決定以武力阻止中國解放中國臺灣。
不久,美國操縱聯合國通過了關于朝鮮問題的提案,以聯合國的名義糾集了15個國家的軍隊,組織了以美軍為主的所謂“聯合國軍”,進攻朝鮮北部,并公然把戰火燒到中國邊境我國外長周恩來于10月18日致電聯合國秘書長,控訴侵朝美軍的飛機侵犯我國領空。10月25日,鑒于美國不顧中國政府的一再警告,把戰火燒到我國東北邊境,嚴重威脅到我國安全,中共中央根據朝鮮勞動黨和政府的請求,以及祖國安全的需要,作出抗美援朝的戰略決策,中國人民志愿軍雄糾糾、氣昂昂地跨過鴨綠江赴朝作戰。經過半年多的作戰,中朝軍隊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扭轉了戰局,美國由于看不到勝利的希望,并受到國內輿論的強大壓力,不得不接受蘇聯提出的舉行停戰談判的建議,但對談判仍采取拖延和破壞的政策,企圖以軍事壓力配合談判,使朝鮮戰場形成邊談邊擴的局面。1953年,朝中軍隊發動夏季反擊戰,推動了談判進展,迫使“聯合國軍”總司令美國的克拉克上將請求馬上在停戰協定上簽字。事后,克拉克哀嘆道:“我是美國第一位在沒有打勝仗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司令官!1953年7月27日,以中朝為一方,同以“聯合國軍”為一方的代表,在朝鮮板門店簽訂了《朝鮮停戰協定》,確定以北緯38度線附近的雙方實際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朝鮮戰爭結束。美國報刊認為,這是美國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進行的一場錯誤的戰爭)。
2.美國侵越
二戰后,原屬法國殖民地的印度支那三國——越南、老撾、埔寨獲得獨立。1954年,法國被迫簽訂關于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內瓦協議,其中規定,越南暫時以北緯17度線為軍事分界線,法軍向分界線以南集結,越南北方獲得解放。此后,美國利用強大的實力逐漸取代法國在越南的地位。1955年,美國政府破壞日內瓦協議,在越南南方策動親美勢力,建立傀儡政權。為了阻止越南的統一,長期霸占越南南方并對中國實行戰略包圍,美國于1961年把戰爭強加在越南人民頭上。
戰爭初期,美國出錢、出槍、派軍事顧問直接指揮南越傀儡軍發動“特種戰爭”,南越人民在民族解放陣線的領導下,粉碎了敵人的進攻。到1964年12月,越南人民解放了三分之二以上的南方地區,“特種戰爭”宣告失敗。但從1965年起,大批美軍開始直接參加侵越戰爭,將“特種戰爭”升級為“南打北炸”為特點的“局部戰爭”,以后美軍陸續增至50萬,但仍無法取勝。1968年5月被迫舉行談判。11月,“局部戰爭”也告失敗。然而美國卻企圖采取以“以越南人打越南人”的“越南化”策略撈點稻草,結果,再次慘遭失敗。1973年被迫從南方撤軍,2年后,南方軍民解放了北緯17度線以南的全部領土。南越傀儡政權被推翻,越南實現統一。美國在這次戰爭中的損失極為嚴重,其霸權地位受到嚴重削弱
美國侵朝、侵越戰爭的失敗,說明社會主義的小國、弱國可以打敗資本主義大國、強國。
四、美蘇爭霸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隨著蘇聯的勢力增長,美國和蘇聯為謀求世界霸權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時間 50年代中—60年代初 60年代后期—70年代末 80年代中后期 美蘇兩國
主要領導人 艾森豪威爾\肯尼迪vs赫魯曉夫 尼克松vs勃烈日涅夫 里根vs戈爾巴喬夫 爭霸態勢 緩和與緊張并存戰略優勢在美國 蘇攻美守 美攻蘇守 變化原因 蘇: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要求與美國平起平坐 美:經濟增長趨緩,陷入越戰泥潭蘇聯的咄咄逼人的攻勢
蘇:加緊發展軍事工業,加大國民經濟的軍事化程度實力增強 蘇:經濟實力落后于美國,爭霸造成極大的傷害,加劇經濟困難激化社會矛盾
板書設計
第14課 美國的霸權政策和美蘇爭霸
一、美國登上資本主義世界霸主的寶座
二、美國的“冷戰”政策
1.“杜魯門主義”的出籠——冷戰開始的標志1947年3月
2.馬歇爾計劃:1947年
3.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
三、美國發動侵朝、侵越戰爭
1.美國侵朝(1950—1953年)
2.美國侵越(60年代—70年代)
四、美蘇爭霸
時間 50年代中—60年代初 60年代后期—70年代末 80年代中后期 美蘇兩國
主要領導人 艾森豪威爾\肯尼迪vs赫魯曉夫 尼克松vs勃烈日涅夫 里根vs戈爾巴喬夫 爭霸態勢 緩和與緊張并存戰略優勢在美國 蘇攻美守 美攻蘇守 變化原因 蘇: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要求與美國平起平坐 美:經濟增長趨緩,陷入越戰泥潭蘇聯的咄咄逼人的攻勢
蘇:加緊發展軍事工業,加大國民經濟的軍事化程度實力增強 蘇:經濟實力落后于美國,爭霸造成極大的傷害,加劇經濟困難激化社會矛盾
美蘇爭霸 篇8
教學設計示例教學目標
需要掌握的知識:二戰后美國登上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地位的原因和表現;“冷戰”的定義;“杜魯門主義”的內容和實質;馬歇爾計劃的目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性質;美國侵朝、侵越戰爭的失敗及影響;赫魯曉夫的對外基本戰略;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的美蘇爭霸;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美蘇爭霸;80年代的美蘇關系。
通過列舉美國的“冷戰”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表現,培養學生歸納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分析美國侵朝、侵越戰爭的失敗,培養學生辯證地、發展地看待歷史事物的能力;通過分析美蘇爭霸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
二戰后,美國憑借其經濟、軍事實力,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為遏制戰后社會主義的發展,在歐洲采取“冷戰”政策,在亞洲悍然發動侵朝、侵越的熱戰。說明霸權主義,是當代戰爭的根源。美國在朝鮮、越南戰場的失敗,是美國霸權地位削弱的標志;通過對美蘇爭霸的形成和發展的講述,使學生認識:隨著蘇聯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當政時期,在對外政策上逐步推行霸權主義政策,致使美蘇爭霸世界的斗爭愈演愈烈。
教學步驟
一、美國登上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寶座
隨著美國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它稱霸世界的野心迅速膨脹,然而戰后社會主義力量的快速增長,又成為美國稱霸世界的嚴重障礙。同時,整個資本主義世界也對此深感驚恐什么叫“冷戰”?美國為什么要搞“冷戰”?
二、美國的“冷戰”政策
1.杜魯門主義的出籠——“冷戰”開始的標志1947年3月(板書)
二戰后,一方面,美國登上世界資本主義霸主的地位,企圖進一步稱霸全球。
運用多媒體展示反映二戰后美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的相關數字。
另一方面,蘇聯日益以政治、軍事大國地位與之抗衡。同時,戰后共產主義運動,蓬勃開展,東歐一系列新生的人民民主國家,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西方感到“共產主義擴張”威脅了資本主義制度,因此,它們幻想在東歐重建親西方的資本主義制度。然而蘇聯又決不允許美國等染指它直接控制的范圍,這樣,美國就把蘇聯這個戰時的盟友視為敵人。但雙方都不想、也不敢放手一戰,使自己再次卷入一場新的全球性戰爭。因此,不難看出,美國的“冷戰”政策,既有東西方進行爭奪的因素,更是美蘇尖銳對立的產物。
1947年3月,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國會咨文中第一次把“遏制”蘇聯、稱霸世界的美國基本國策公諸于世,此政策被稱為“杜魯門主義”。美國提出杜魯門主義以希臘和土耳其當時的形勢為誘發點。二戰期間德國占領了希臘,希臘國王及政府流亡到倫敦,希臘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展開反法西斯斗爭,并于1944年10月解放了全國。不久,英國派兵護送希臘國王回雅典,并逐漸解除了人民武裝。1946年初,希臘共產黨再次組織武裝斗爭,并受到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和保加利亞共產黨的支持,希臘國王無法控制局勢。另外,1946—1947年間,蘇聯企圖改變土耳其對達達尼爾海峽的控制權,展開對土耳其的宣傳攻勢,又陳兵土耳其邊境。過去長期支持希臘的英國,在1947年初,它的經濟嚴重衰退,只好向美國表示,它無力向希臘國王提供援助。美國便乘機大談蘇聯的“侵略”,大肆鼓吹“多米諾骨牌”效應,并借機提出美國新的外交政策——“杜魯門主義”。
杜魯門主義把矛頭分開指向共產主義,指向蘇聯,其主要手段是干涉別國內政,這是美國對外政策的一大轉折,它打著“反共”旗號,在世界各地與蘇聯等國對抗,爭奪和控制處于美蘇之間的廣大中間地帶,尤其是歐洲。
戰后,西歐國家處于歷史上最嚴重的經濟困境和政治動蕩之中,美國政府憂心忡忡為什么?美國擔心什么?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歸納總結:如果此種情況繼續下去,歐洲將出現大規模的經濟、政治崩潰,從而給各國共產黨造成在動亂中發動革命、奪取政權的機會,歐洲將從資本主義體系中分離出去!作為資本主義世界霸主的美國,當然不能坐視不管,于是,一項以使歐洲迅速復興,抵抗蘇聯和社會主義力量沖擊并通過“美援”控制歐洲為目的的“馬歇爾計劃”應運而生了。
2.馬歇爾計劃:1947年(板書)
1947年6月5日,美國國務卿馬歇爾在哈佛大學的演說中指出,歐洲經濟瀕于崩潰,希望歐洲聯合起來,主動向美請求援助,美國定會竭盡全力使“歐洲復興”。
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馬歇爾計劃與杜魯門主義有何異同?(提示:從目的、手段兩方面分析比較并在學生回答后歸納。)從主要目的講,兩者沒有區別,但從手段上講則各具特色了,杜魯門主義是赤裸裸的表現出公開的挑戰性,而馬歇爾計劃則采取了較隱蔽的經濟手段來穩住資本主義陣腳,控制政局,從而達到把西歐各國聯合起來,與之共同抗衡蘇聯之目的,另外,為了爭奪歐洲并瓦解、離間蘇聯與東歐的關系,把分裂歐洲的罪責推給蘇聯,美國在明知蘇聯不可能按其條件接受援助的情況下,把蘇聯和東歐也包括在“計劃”之內。蘇聯和東歐人民,拒絕了所謂的援助。從1948年至1951年,美國用于此項計劃的實際撥款達120億美元。
在歐洲復興過程中,美國為擴張實力,進一步加強對西歐的控制,并對歐洲的社會主義國家實施包圍,精心拼湊了一個軍事政治集團——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1949年4月,以美國為首的西方12國外長在華盛頓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公約的主要內容是集體防御,不久根據這項公約,締約國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它有統一的軍隊,首任司令官是美國的艾森豪威爾,司令部設在巴黎附近)。北約的建立,標志著美國推行遏制蘇聯、控制歐洲、稱霸世界的全球戰略部署已初步完成。為了對付美國的擴張和威脅,蘇聯也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傊50年代中,東西方之間在歐洲最終形成兩個對立的軍事集團,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它日益成為美蘇爭霸的工具。
下面請同學們綜合歸納美國冷戰政策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美國的霸權政策,如果說在歐洲主要表現為“冷戰”的話,那么在亞洲則主要是“熱戰”,因為它在對亞洲社會主義國家實行“遏制”的同時,在亞太地區針對蘇聯、中國建立軍事基地,精心策劃戰略包圍圈,并公然發動侵朝、侵越戰爭。
三、美國發動侵朝、侵越戰爭
1.美國侵朝(1950—1953年)
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朝鮮戰爭》的視頻資料
美國在亞洲搞遏制政策的主要矛頭是指向社會主義的中國和蘇聯,特別是中國。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美蘇軍隊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進駐朝鮮南部和北部,從此半島處于分裂狀態。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27日,美國派出海、空軍武裝干涉朝鮮內戰,擴大朝鮮戰爭,并命令海軍第七艦隊進入中國臺灣海峽,決定以武力阻止中國解放中國臺灣。
不久,美國操縱聯合國通過了關于朝鮮問題的提案,以聯合國的名義糾集了15個國家的軍隊,組織了以美軍為主的所謂“聯合國軍”,進攻朝鮮北部,并公然把戰火燒到中國邊境我國外長周恩來于10月18日致電聯合國秘書長,控訴侵朝美軍的飛機侵犯我國領空。10月25日,鑒于美國不顧中國政府的一再警告,把戰火燒到我國東北邊境,嚴重威脅到我國安全,中共中央根據朝鮮勞動黨和政府的請求,以及祖國安全的需要,作出抗美援朝的戰略決策,中國人民志愿軍雄糾糾、氣昂昂地跨過鴨綠江赴朝作戰。經過半年多的作戰,中朝軍隊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扭轉了戰局,美國由于看不到勝利的希望,并受到國內輿論的強大壓力,不得不接受蘇聯提出的舉行停戰談判的建議,但對談判仍采取拖延和破壞的政策,企圖以軍事壓力配合談判,使朝鮮戰場形成邊談邊擴的局面。1953年,朝中軍隊發動夏季反擊戰,推動了談判進展,迫使“聯合國軍”總司令美國的克拉克上將請求馬上在停戰協定上簽字。事后,克拉克哀嘆道:“我是美國第一位在沒有打勝仗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司令官。”1953年7月27日,以中朝為一方,同以“聯合國軍”為一方的代表,在朝鮮板門店簽訂了《朝鮮停戰協定》,確定以北緯38度線附近的雙方實際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朝鮮戰爭結束。美國報刊認為,這是美國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進行的一場錯誤的戰爭)。
2.美國侵越
二戰后,原屬法國殖民地的印度支那三國——越南、老撾、埔寨獲得獨立。1954年,法國被迫簽訂關于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內瓦協議,其中規定,越南暫時以北緯17度線為軍事分界線,法軍向分界線以南集結,越南北方獲得解放。此后,美國利用強大的實力逐漸取代法國在越南的地位。1955年,美國政府破壞日內瓦協議,在越南南方策動親美勢力,建立傀儡政權。為了阻止越南的統一,長期霸占越南南方并對中國實行戰略包圍,美國于1961年把戰爭強加在越南人民頭上。
戰爭初期,美國出錢、出槍、派軍事顧問直接指揮南越傀儡軍發動“特種戰爭”,南越人民在民族解放陣線的領導下,粉碎了敵人的進攻。到1964年12月,越南人民解放了三分之二以上的南方地區,“特種戰爭”宣告失敗。但從1965年起,大批美軍開始直接參加侵越戰爭,將“特種戰爭”升級為“南打北炸”為特點的“局部戰爭”,以后美軍陸續增至50萬,但仍無法取勝。1968年5月被迫舉行談判。11月,“局部戰爭”也告失敗。然而美國卻企圖采取以“以越南人打越南人”的“越南化”策略撈點稻草,結果,再次慘遭失敗。1973年被迫從南方撤軍,2年后,南方軍民解放了北緯17度線以南的全部領土。南越傀儡政權被推翻,越南實現統一。美國在這次戰爭中的損失極為嚴重,其霸權地位受到嚴重削弱
美國侵朝、侵越戰爭的失敗,說明社會主義的小國、弱國可以打敗資本主義大國、強國。
四、美蘇爭霸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隨著蘇聯的勢力增長,美國和蘇聯為謀求世界霸權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時間 50年代中—60年代初 60年代后期—70年代末 80年代中后期 美蘇兩國
主要領導人 艾森豪威爾\肯尼迪vs赫魯曉夫 尼克松vs勃烈日涅夫 里根vs戈爾巴喬夫 爭霸態勢 緩和與緊張并存戰略優勢在美國 蘇攻美守 美攻蘇守 變化原因 蘇: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要求與美國平起平坐 美:經濟增長趨緩,陷入越戰泥潭蘇聯的咄咄逼人的攻勢
蘇:加緊發展軍事工業,加大國民經濟的軍事化程度實力增強 蘇:經濟實力落后于美國,爭霸造成極大的傷害,加劇經濟困難激化社會矛盾
板書設計
第14課 美國的霸權政策和美蘇爭霸
一、美國登上資本主義世界霸主的寶座
二、美國的“冷戰”政策
1.“杜魯門主義”的出籠——冷戰開始的標志1947年3月
2.馬歇爾計劃:1947年
3.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
三、美國發動侵朝、侵越戰爭
1.美國侵朝(1950—1953年)
2.美國侵越(60年代—70年代)
四、美蘇爭霸
時間 50年代中—60年代初 60年代后期—70年代末 80年代中后期 美蘇兩國
主要領導人 艾森豪威爾\肯尼迪vs赫魯曉夫 尼克松vs勃烈日涅夫 里根vs戈爾巴喬夫 爭霸態勢 緩和與緊張并存戰略優勢在美國 蘇攻美守 美攻蘇守 變化原因 蘇: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要求與美國平起平坐 美:經濟增長趨緩,陷入越戰泥潭蘇聯的咄咄逼人的攻勢
蘇:加緊發展軍事工業,加大國民經濟的軍事化程度實力增強 蘇:經濟實力落后于美國,爭霸造成極大的傷害,加劇經濟困難激化社會矛盾
美蘇爭霸 篇9
教學目標
1.知識要求:了解或掌握美蘇爭霸的三個階段;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的美蘇爭霸;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美蘇爭霸;80年代的美蘇關系。
2.能力要求:(1)概括美蘇爭霸的形成和發展過程。(2)分析美蘇爭霸的后果和影響。
3.情感目標:美蘇爭霸局面的形成和演變是兩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外交戰略以及國際環境是密切聯系的。美蘇爭霸世界的斗爭,造成國際局勢動蕩不安,給世界和平帶來了嚴重威脅。
課時安排 1課時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美蘇爭霸的三個階段和美蘇雙方在爭霸中的基本態勢是重點。50至80年代的世界,是雅爾塔體系發展、演變時期。這一階段,在國際關系領域,出現了美蘇爭霸的局面。蘇聯推行霸權主義,提出實現美蘇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戰略。美蘇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愈演愈烈,自50年代后期起,美蘇爭霸的格局逐漸形成。進入60年代,兩大陣營內部已經出現了劇烈的變化,由美蘇兩極主宰世界的“雅爾塔體系”,進而演變為美蘇爭霸的局面,這種局面一直延續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造成國際局勢的動蕩不安。
2.難點分析:在六七十年代的美蘇爭霸中,美蘇雙方對外戰略的調整是難點。進入60年代,兩大陣營內部出現了劇烈的變化,由美蘇兩極主宰世界的“雅爾塔體系”,進而演變為美蘇爭霸的局面。所以,六七十年代是美蘇爭霸的政治格局的關鍵階段。這一階段,美蘇關系更加復雜化了。美蘇雙方戰略調整的原因,在不同區域的不同表現,既明爭暗斗又妥協緩和的基本態勢的實質較難把握。
課堂教學設計
師: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世界格局發生了怎樣重大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生:(回憶并作答)
師:二戰以后,英法等西歐國家的實力普遍削弱,而美蘇兩國的實力空前加強,國際關系中原有的均勢被打破,于是出現了一種以美蘇兩極為主要矛盾的相對穩定的新的國際關系結構。這就說明:決定國際關系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各國實力的對比是否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一個國家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歸根到底是由一個國家的實力所決定的。隨著美蘇兩國實力的此削彼長,從50年代后期起,逐漸形成了美蘇爭霸的世界政治格局。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四節美蘇爭霸。(板書課題)
一、美蘇爭霸格局的形成
師: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1953年9月,赫魯曉夫就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出示投影:“我們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如果我們為和平聯合起來,那么就不會有戰爭,那時,如果有某個瘋子想挑起戰爭,我們只要用手指嚇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靜下來!
——赫魯曉夫
師:這段材料表明了赫魯曉夫什么戰略意圖?
生:爭取同美國平起平坐,實現蘇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戰略目標。
師:那么,赫魯曉夫依據什么認為蘇聯可以同美國“平起平坐”呢?
生:(思考并回答)
師:到赫魯曉夫執政中期,蘇聯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大增,縮短了同美國的差距。有一組統計數字提供給大家:首先在經濟方面,1950年蘇聯的國民收入占美國的31%,到1960年上升到58%,xx年內縮小了27個百分點。其次在軍事方面。50年代初蘇聯的軍事編制達到550萬人以上,而美國在1947年到1950年間,只維持140萬人左右的規模。第三,在核力量方面,1949年蘇聯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1953年蘇聯氫彈爆炸成功,從而結束了美國的核壟斷地位。同時,從世界范圍來看,國際關系力量對比也發生了變化,社會主義陣營已經形成,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沉重的打擊了帝國主義陣營,使美國稱霸世界的計劃屢屢受挫。這些都使得蘇聯有可能從新的實力地位出發,執行新的外交政策。
師:前面我們講到,戰后初期,美國憑借經濟、軍事方面的優勢,推行全球擴張的霸權政策。那么,赫魯曉夫追求與美國平起平坐,讓美國承認蘇聯擁有與美國同等的權利去主宰世界,這實質上是一種什么政策呢?
生:(回答)
師:根據以上的分析,請你歸納出美蘇爭霸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生:(歸納總結)
師:外交戰略和實力對比的變化,直接影響了美蘇爭霸局面的形成,而其中,蘇聯推行霸權主義政策,是美蘇爭霸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美蘇爭霸形成的時間是50年代后期。
師:那么,美蘇爭霸的情況如何呢?蘇聯能否真正做到同美國“平起平坐”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美蘇爭霸的概況。
二、美蘇爭霸的概況
師:美蘇爭霸從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經歷了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由于不同的外交戰略和實力對比的差異又表現出不同的態勢。
請說出美蘇爭霸第一階段的時間,并概括這一階段的特點是什么?
生:(閱讀教材,然后回答問題)
1.第一階段(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既緩和又緊張(師生共同分析緩和方面的三個事例)
師:50年代中期,對奧和約的簽定,結束了二戰后奧地利被美、蘇、英、法四大國分割占領的局面,奧地利成為中立國家。對奧地利而言,這是它現代史上的一大轉折。條約給奧地利帶來了持久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繁榮,但更重要的是,條約對世界局勢特別是歐洲局勢的緩和起了積極作用。西方國家認為,這是蘇聯的一次實質性讓步,東西方關系開始“解凍”。
第二個事例是蘇聯承認聯邦德國,1955年蘇聯和聯邦德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蘇聯承認聯邦德國是面對現實的一種選擇,它改善了蘇聯在國際上的形象,壯大了蘇聯“和平攻勢”的聲勢;同時,也使西方難以回避民主德國作為一個主權國家的事實。
第三個事例是赫魯曉夫第一次訪美。赫魯曉夫是第一位訪問美國的蘇聯最高領導人。1959年9月,赫魯曉夫同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在馬里蘭州的總統療養地戴維營進行了會談。赫魯曉夫的美國之行沒有取得什么實際成果,但他認為這本身就給人以美蘇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事物的印象。實際上,戴維營會談是蘇聯推行蘇美合作外交戰略的重大行動,它反映出美、蘇兩大國戰略地位的微妙變化,美國實際上承認了蘇聯與美國同是超級大國的事實。
師:緊張方面的事例有兩個:“柏林墻”的修筑和“古巴導彈危機”。(電腦顯示“柏林墻”畫面,引導學生回憶有關的簡單知識)
“柏林墻”是德國分裂和歐洲分裂的標志,是東西方冷戰的象征。“柏林墻”筑起兩個星期后,蘇聯撕毀美、蘇兩國為期三年的禁止核試驗的協議,恢復了一系列核試驗。美國也不甘示弱,肯尼迪總統下令恢復地下核試驗。美、蘇雙方之間核軍備競賽迅速升級。
師:有沒有同學了解“古巴導彈危機”?
生:(如了解,可簡單敘述)
(電腦多媒體動態顯示古巴導彈危機的經過“蘇聯秘密向古巴運送導彈”——“蘇聯在古巴建立導彈基地”——“美國實行武裝封鎖”——“蘇聯撤走導彈”,教師適當講解。)
師:(1)蘇聯為什么在古巴設置導彈?(2)蘇聯為什么能夠在古巴設置導彈?(3)蘇聯在美國的戰爭恐嚇下,乖乖地運走導彈,這說明了什么?
生:(在教師引導下回答)
師:經過此次較量之后,蘇聯決心全力發展核武器,導致兩個超級大國新的激烈競爭。
生:(閱讀教材,并說出美蘇爭霸的第二個階段的時間和特點)
2.第二階段(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蘇進攻美防守。
師:這一時期蘇聯和美國的態勢都有一個變化的過程,美國是轉攻為守,蘇聯則是從蘇美合作主宰世界轉變為同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積極進攻戰略。六七十年代蘇聯為什么能夠推行積極進攻的爭霸戰略?
師:(投影圖表“美蘇戰略核武器對比表”)
項目 年份 美國 蘇聯
洲際導彈 1968 1054枚 858枚
1978 1054枚 1400枚
潛艇發射導彈 1968 656枚 121枚
1978 656枚 1015枚
戰略轟炸機 1968 545架 155架
1978 432架 135架
核彈頭 1968 4300枚 1300枚
1978 11000枚 4500枚
生:(學生分析并回答問題)
師:1964年上臺執政的勃列日涅夫積極擴軍備戰。從這張圖表我們可以看出,到70年代,就軍事力量的對比而言,蘇聯已經從戰略劣勢轉為戰略均勢,并日益顯出超過美國的趨勢,同時,蘇聯的經濟實力同美國的差距也大為縮小。蘇聯工業總產值從1950年相當于美國的30%,上升到1975年的大約80%。日益增強的實力,特別是軍事實力,成為勃列日涅夫積極進攻戰略的支柱。那么,蘇聯全球性進攻戰略的具體表現是什么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師:蘇聯在亞洲進行了一系列的侵略擴張活動,最突出的事例就是1979年蘇軍入侵阿富汗。
(電腦動態加聲樂顯示“蘇軍入侵阿富汗路線圖”)
師:1979年蘇聯出兵阿富汗,實行直接的軍事占領,直接威脅海灣地區和印度洋地區的和平,標志著蘇聯霸權主義政策發展到了頂點。另外,蘇聯還加緊對中國進行壓制和軍事威脅,以致釀成中蘇邊境的武裝沖突,最突出的事例就是1969年的珍寶島事件。70年代初,蘇聯已在中國邊境陳兵百萬。
師:與蘇聯相反,美國在這一時期卻轉攻為守,這主要是由于美國的實力相對削弱的原因,美國的實力為什么會相對削弱呢?
生:(在教師指導下,結合學過的知識回答問題)
師:迫于形勢的變化,1969年尼克松擔任美國總統后,對美國的對外戰略進行了重大調整,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御。
(投影資料,如下)
美國將參加各盟國和朋友的防務和發展活動,但是美國不能而且也不會制定全部方案,擬訂全部計劃,執行全部決定,負起保衛世界自由國家的全部責任,只有在我們的幫助真正起作用,并且被認為是符合我們的利益的時候,我們才會給以幫助。
——美國總統尼克松1970年對外政策報告
師:請結合這段資料說一說尼克松在1970年提出的對外政策,同戰后初期的杜魯門主義有什么不同點?
生:(學生思考并作答)
師:這種政策調整,是美國力量衰弱過程中的產物,它的基本傾向是收縮美國的海外態勢,收縮的重點是亞洲。為此,尼克松在亞洲采取了兩大步驟:一是1979年美軍從越南撤出,二是開始同中國實現關系正;。
師:(投影圖片“1972年2月21日,周恩來總理在機場迎接尼克松一行”,教師講述)請問在這之前,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采取的是什么態度?
生:(回憶所學知識作答)
師:盡管美國的對外戰略進行了重大調整,但是美國仍不失為資本主義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仍然擁有巨大的經濟軍事實力,而且不管如何調整策略,美國都沒有放棄它的霸權政策。
3.第三階段(80年代)美強硬蘇收縮
師:1981年就任美國總統里根,提出了對內振興經濟,對外重振國威的口號,在這個口號的指導下,里根政府在整頓國內經濟的同時,對美國的全球戰略作出了重大調整,開始對蘇聯采取強硬態度,以遏制蘇聯全球性進攻的勢頭。
(結合教材,師生問答,了解美國強硬政策的表現)
師:80年代中期擔任蘇聯最高領導人的戈爾巴喬夫開始放棄爭奪軍事優勢的作法,轉而裁減軍備。1987年,戈爾巴喬夫和里根簽署了全部銷毀兩國中短程核導彈的條約。這個條約雖然只能削減美蘇兩家核武庫的大約4%,但它終究是自出現核武器以來達成的第一個削減核軍備的協議,蘇聯在對外戰略上由擴張轉向全面收縮。(結合教材,師生問答,了解蘇聯全面收縮的表現)
師:這一時期的蘇聯,為什么要轉為全面收縮呢?
生:(閱讀教材小字內容并回答問題)
小結:
1.投影圖片。(附后)教師總結本課內容。
2.學生分組討論:從二戰結束到20世紀80年代,美蘇兩國的對外政策有什么變化?從中可以得到哪些啟示?
附:本課知識結構圖
美蘇爭霸 篇10
第十四課 美國的霸權政策和美蘇爭霸 教材教法教學建議
本課地位
本課內容體現了二戰后國際關系的重要線索。二戰后,美國憑借其經濟、軍事實力,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為遏制戰后社會主義的發展,在歐洲采取“冷戰”政策,在亞洲悍然發動侵朝、侵越的熱戰。說明霸權主義,是當代戰爭的根源。美國在朝鮮、越南戰場的失敗,是美國霸權地位削弱的標志。美蘇爭霸反映了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爭奪。
本課教學基本思路
A引導學生把握教材的整體結構:美國的冷戰政策的適用范圍是歐洲,對亞洲則發動了局部侵略戰爭。這兩個內容是美國全球稱霸戰略的組成部分。而美蘇爭霸是在蘇聯力量發展后的必然反映。
B要求學生概括美國的冷戰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的表現。培養初中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C美蘇爭霸的內容可以采用列表的方式把美蘇爭霸的三個階段的情況展示出來,使學生一目了然,形成總體感受。
教學重點:
美國“冷戰”政策的表現和影響是重點。
冷戰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登上資本主義世界霸主的寶座后,對社會主義國家采取的敵視政策。這一政策的推行,既反映了美蘇之間的爭奪。也反映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意識形態之間的矛盾。冷戰政策的推行對當時的世界格局產生了重要影響,并形成了兩大軍事政治集團的對峙,造成了世界局勢的緊張。
比起一戰,二戰在更大的程度上改變了國際關系的格局。美蘇兩國在戰爭期間的盟友關系被對抗關系取代,面對這種形勢,美國充當起國際憲兵的角色。宣布杜魯門主義、實施馬歇爾計劃和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是美國推行冷戰政策、遏制社會主義發展的三項重要步驟。其目的:一是通過支援各國反動勢力鎮壓人民革命運動,阻止社會主義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二是借反對社會主義的名義,加強對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控制。兩極格局的建立,從根本上說是戰后初期美蘇經濟、軍事實力對比的反映,其中既有意識形態的因素,也有在意識形態因素掩蓋下的國家利益之間的利益沖突。冷戰對整個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教學難點
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的實質及其相互關系是難點。
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是美國冷戰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美國全球稱霸戰略的具體實施。是對抗社會主義的重要手段。兩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分析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可以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把握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
杜魯門主義是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宣言書,它標示著美國的對外政策已突破以本土安全為主的孤立主義的影響,由局部擴張轉向全球擴張。而馬歇爾計劃比較隱蔽,著眼于經濟手段,擔負著抗衡蘇聯和控制西歐的雙重任務,它企圖通過幫助歐洲振興經濟穩定政局,從而穩定資本主義陣營,把西歐各國聯合起來與美國一起對抗蘇聯。同時,美國趁人之危通過馬歇爾計劃控制西歐的意圖是十分明顯的?梢哉f兩者實質是一致的,馬歇爾計劃是更隱蔽的杜魯門主義。
重點突破方案
二戰后,世界主要是兩極,即背信棄義世界和社會主義力量,可見兩種社會制度的對抗占突出地位。雙方又以美國和蘇聯為首。隨著蘇聯經濟、軍事力量的日益增強,蘇、美、雙方爭奪霸權的斗爭逐漸占統治地信。所以說“冷戰”是兩種社會制度的斗爭。對于美國的冷戰政策,引導學生歸納冷戰政策的表現,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在此基礎上結合《歐洲地圖》幫助學生分析冷戰政策對世界形勢產生的重大影響。指出,冷戰政策的推行導致了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的對峙,造成了世界局勢的緊張。
難點突破方案
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的實質及其相互關系的分析。對初三學生有相當的難度。如果單純依靠教材內容進行分析,有如空中樓閣。建議給學生提供相關的歷史資料和視頻資料,在掌握材料的基礎上,采取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探討。通過這樣的討論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史論結合的意識。
課堂導入 :
A常規導入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深刻的影響是它極大地改變了世界范圍的力量對比。二戰后,社會主義力量空前壯大,形成了以蘇聯為核心的包括八個歐洲國家、三個亞洲國家及其他一些國家在內的社會主義陣營。而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資本主義國家的力量大大削弱了。哪位同學到地圖前指出:在二戰中被打倒的三個資本主義強國和兩個被削弱的資本主義大國。還有一個資本主義大國,雖然也是參戰國,但其實力非但未被削弱,反而更增強了,誰能知道是哪個國家?
B圖片導入
運用多媒體展示《柏林墻》的圖片。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進一步指出柏林墻是冷戰的重要表現,冷戰政策是戰后美國對東歐國家采取的敵對政策,今天我們來學習冷戰政策。從而導入 新課。
美蘇爭霸 篇11
作為高中的歷史老師,要怎么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一篇關于高中歷史《美蘇爭霸》說課稿的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各位評委、老師們,大家上午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高中歷史《美蘇爭霸》,以下我就將來從說教材、教學目標等環節來展開我今天的說課。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美蘇爭霸》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它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承接了前面有關二戰后的形勢變化,又啟示后來的國際格局的形成。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使學生了解美蘇爭霸的概況,認識美蘇爭霸的原因及后果。培養學生快速閱讀、查找、分析、歸納知識要點的能力以及全面、客觀地認識和評價歷史事物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精心設計并營造閱讀、思考、質疑及合作探究的學習情境,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獨立思考和合作學習;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治學方法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情感與價值觀
首先在合作探討、釋疑解難的過程中,享受成功的愉悅和探索的樂趣。
其次正確認識美蘇爭霸并從中吸取經驗教訓,認識到在歷史上落后的國家建成高度文明、富強的社會主義任重而道遠,另外對待今日的美國,一方面要堅決反對它的霸權政策,另一方面還要借鑒它政治謀略的合理部分,這是一個合格的具有民族危機感的社會主義公民應有的理智的分析。
本節難度大:內容抽象概括,且概念多,觀點多,理論敏感點多。
3、教學重點:美蘇爭霸三個階段中蘇聯的戰略意圖與美國在第二階段中的政策調整。因為這兩點的掌握對于學生分析和理解今天的國際形勢有很大的幫助。
4、教學難點:如何認識美蘇爭霸中,既有緊張又有緩和的局面。因為教材對此只作概括性的列舉,并未具體分析,難以理解。
二、學情分析
經過一年多的訓練,高二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閱讀、分析、歸納、概括和綜合的能力。此外,他們的信息來源較廣泛,思想前衛活躍,對美蘇爭霸多少都有一點自己的獨立的看法。因此要在課堂教學抓住學生思維熱點,既實事求是地分析和評價美蘇爭霸,又要引導學生學會正確的分析和理解今天的國際形勢。
三、教學策略
1、教法運用
主要采用問題教學法,通過一系列有內在聯系的問題,引導學生在主動閱讀、思考、討論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和感悟歷史。
2、學法指導
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法、比較法、討論法、分析法等來加強對教材的理解,培養自學能力。
四、過程設計
1、導入。 地圖,顯示美蘇方位。
提問(1)戰后初期,形成了雅爾塔體系,主宰的國家是哪兩個?
學生回答:美國、蘇聯。直接導入本課主題。
2、破題。解決“是什么”的問題。
這是任何一節歷史課都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目的是從破題入手,使學生形成本節教材最基本的歷史概念。
提問(2)什么是美蘇爭霸?
指導學生閱讀、概括教材有關內容,形成基本認識。在此基礎上發揮老師的指導作用,引導學生從形式(現象)和內容(實質)兩方面對這個概念進行解析。
3、分析原因。解決“為什么”的問題。
問題(3)美蘇爭霸的原因是什么?
解決這個問題,應建立在學生對已學知識的掌握及教材挖掘和分析上,同時也注意引導學生重點分析其根本原因。在這里我讓學生看一段材料,引導學生從材料中分析其原因,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學習方法。
4、梳理過程。解決“怎么樣”的問題。
旨在弄清美蘇爭霸的基本過程。
方法:通過以下兩個問題,來引導學生探究解決。
問題(4)美蘇爭霸三個階段的起止時間、雙方首腦、代表事例、基本態勢?
這里涉及到了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必須下大力氣,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這里,我主要是用表格的形式歸納課文中的相關內容。
而學生在梳理的過程中,可能會對教材內容提出一些疑問,如:
在美蘇爭霸第一階段的學習中,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么會出現“古巴導彈危機”?這里通過古巴導彈危機的視頻,引導學生思考古巴導彈危機說明了什么問題?得出結論:這一事件表明當時的戰略優勢仍在美國方面。播放視頻資料使學生的參與程度得到提高,再現歷史情境,更好地解決問題。
在第二階段的學習中,學生會有這樣的疑問:蘇聯為什么要入侵阿富汗?在這里展示世界地圖,指出蘇聯和阿富汗的地理位置,通過設置如下問題來回答這個問題:全球四大洋,蘇聯僅有一洋不臨,請問是哪一洋?蘇聯要控制印度洋必經哪里?蘇聯控制印度洋的目的是什么?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
至于如何理解美國在第二階段中的政策調整?這里關系到美國的兩任總統及他們的對外政策,只要對杜魯門主義和尼克松主義進行比較分析,就可以理解美國政策調整的本質了。
在第三階段的學習中,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什么是“星球大戰計劃”?美國為什么推行這個計劃?對于這個問題,我預先布置學生收集資料,讓有準備同學講解“SDI”及“NMD”內容,同時引導學生對80年代美蘇兩國的經濟狀況進行分析,就可以知道美國推行這一計劃的目的是企圖在美國經濟復蘇而蘇聯經濟陷入困境之時,乘機擊垮蘇聯,奪取世界霸權。
為什么美蘇爭霸中既有緩和的時刻又有劍拔弩張之時?其實說緊張尚可理解,如何看待緩和呢?這是本節的難點,這里采用師生互動討論的方法,深入分析教材內容,發掘隱藏于字里行間的根本原因,得出這樣的結論:雙方的意圖在于“以退為進”;根本原因是雙方軍事經濟實力的消長。這樣做可以深入淺出地解決了本節的難點問題。
問題(5)戰后蘇聯的戰略意圖是什么?
蘇聯在美蘇爭霸三個階段的戰略意圖,因為教材中已經有敘述,可以引導學生制作表格將知識歸類。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也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么蘇聯在美蘇爭霸三個階段會有這樣的對外政策?因此,我在引導學生制作表格的時候,將蘇聯每一階段政策制定的背景考慮進去了,并且還增加了蘇聯在斯大林領導時期的有關內容,以便學生復習和將知識系統歸類。
5、合作探究,拓展思維。
設計一些具有思辯性的問題,分組合作討論,引導學生遵循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原則,闡述自己的觀點并相互辯論。以此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認識水平。如:
問題(6)美蘇爭霸給美蘇兩國經濟及世界局勢帶來怎樣的影響?從美蘇爭霸中你得到了哪些啟示?
注意引導學生分別從對美,對蘇及對世界局勢等三方面分析其影響, 學生根據課內外所掌握的知識,結合當前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情況,展開討論,實事求是地逐一列出美蘇爭霸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6、板書設計
7、總結與反饋
主要任務:鞏固和落實課堂教學內容。
(一)小結:
1、美蘇爭霸過程中,互有攻守,這是由什么決定的?
美蘇雙方的經濟軍事實力的消長
2、美蘇對華政策的變化是由什么決定的?
美蘇的對外戰略和國家利益
(二)從爭霸的原因、過程和影響等方面給學生命制4道左右選擇題,反饋課堂教學效果。
選擇題:
1、斯大林逝世后,中蘇關系逐漸惡化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中蘇兩黨在意識形態方面發生嚴重分歧
B.蘇聯推行霸權主義政策,企圖控制中國
C.赫魯曉夫單方面撤走全部在華專家
D.對中國進一步軍事威脅,挑起中蘇邊界軍事糾紛
2、50年代后期,蘇聯走上霸權主義道路開始與美國爭霸的主要目的是( )
A.壓倒美國,由蘇聯主宰世界
B.轉移國內日益增長的不滿情緒
C.穩定并擴大社會主義陣營
D.與美國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
3、20世紀70年代,美國全球戰略的重大變化實際上是( )
A.美蘇軍事力量對比的變化
B.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
C. 第三世界聯合反帝反霸斗爭的變化
D.中美關系的變化
4、以下關于20世紀80年代美蘇爭霸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經濟和技術的優勢在美國方面
B.蘇聯從對外擴張轉向全面收縮
C.美國從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御
D.美國對蘇聯重新采取強硬政策
五、課堂延伸
前段時間美國國務卿賴斯訪問亞太地區,布什政府對亞太地區戰略關系重新進行調整,請結合當前國際關系,查找相關資料,談一談當前的中美關系,并預測中美關系的發展。寫一篇歷史小論文。
最后,總結本課教學設計的特色:
(一)充分利用多媒體,注重培養學生 “動腦、動嘴、動手”能力。
(二)發揮師生雙主體的作用,在師生探究式學習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三)注重加強歷史學科與地理、語文、政治、生物等學科的有機滲透,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和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