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歷史教案 > 高中歷史教案 > 高一歷史教案 > 《中華文明的起源》教案(精選3篇)

《中華文明的起源》教案

發布時間:2023-01-21

《中華文明的起源》教案(精選3篇)

《中華文明的起源》教案 篇1

  本單元主要講述我國境內原始居民的生活地域、生產和生活狀況以及原始的民主政治,涉及到的歷史遺址、神話傳說較多。教材是以原始居民的生活年代、地域分布以及生產、生活狀況為線索來講述的。

  本單元的教學重點為:

  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生產狀況和生活狀況,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產狀況以及華夏文明的起源。教學難點為:使學生初步認識神話傳說和歷史事實之間的聯系。

  教師在講述時,

  首先,要抓住本單元的線索,即對原始人類的生產狀況和生活狀況進行分析講解,以便學生能從整體上把握知識。

  其次,要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如直觀式教學、啟發式教學、辯論式教學等等,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中感悟知識,提高能力。

  再次,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單元共3課和一節活動課,每課1課時,共4課時。

  第1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元謀人的發現與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發現、地點與距今年代,

  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頂洞人的距今年代、發現地點,山頂洞人的石器、磨制技術和人工取火;山頂洞人過著氏族生活。

  通過學習本課初步培養學生理解、認識歷史領域內各種不同知識范圍的能力以及觀察、想象能力和比較的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閱讀,可以接觸考古知識、神話傳說、古史資料、歷史地圖、文物插圖等各類與歷史有關的知識,擴大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重視歷史課的學習。

  2、 過程與方法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圍繞“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狀況”這條主線進行講解,然后,引導學生分析比較“山頂洞人比北京人的進步性有哪些”。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我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我國歷史可以追溯到一百七十多萬年以前,以此激發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2)通過認清勞動創造世界和人類本身這一真理,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1、 重點: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狀況。

  2、 難點:認識勞動在人類產生過程中的作用。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與學互動設計】

  (一)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導語一  展示遠古人類的頭部模型。設問:這是什么時候的人類頭部模型?那時侯,我國境內有哪些遠古人群?他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又是怎樣的呢?請大家閱讀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導語二  播放一段有關遠古人類社會生活的課件,然后提問:該片段反映了我國遠古人類怎樣的生產和生活狀況?他們生活在什么時候?請大家預習課文。

  導語三  人從哪里來呢?目前有兩種說法:一是人由神創造的,像西方的“上帝造人說”,我國的女蝸造人。二是人是古猿進化而來的,你同意哪一觀點?學完了本課,你或許可能找到答案。

  (二) 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 我國最早的人類

  (1)我國最早的人類是什么人?他們生活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學生根據課本回答)

  (2)那么,他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又是怎樣呢?(學生看書、討論、交流、教師小結)

  據考古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元謀人曾經生活過的地方發現了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和兩小塊燒過的骨頭,表明元謀人已經會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會制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歷史體驗】下面,請同學們在我的描述中想像古猿是怎么樣變為人類的,請同學們閉上眼睛。

  “大約在二三百萬年以前,由于宇宙星球的變化,地球內部的巖漿發生劇烈變化,引起了地殼的異常變動,有些海洋在隆起,有的陸地在沉淪,火山在噴射,風雪在呼嘯。一片片的森林在毀滅,一群群的動物在奔逃……后來,地球又經歷了一個冰川橫行的時期,從兩極而來的冰流以排山倒海之勢向赤道沖去,淹沒了大塊森林和陸地,但在行進中又遇到了重重阻力,未能到達亞熱帶地區。自然界的變化,改變了古猿的生存環境。”

  古猿是在森林里生活的動物。有些地區的森林沒有遭受到這場“自然災害”,生活在這里的古猿繼續沿著猿的方向緩慢地向前發展,逐漸演變為現代的猿類。那些喪失了森林的古猿不得不從樹上來到地面,開始過著流浪生活。在艱難的生活道路上,有些古猿死去了,活著的古猿為了適應新的環境,逐漸學會了利用前肢來采集動物和捕捉動物,并用前肢來折樹枝和選取石塊作武器,以抵御野獸的侵襲,這就要求用后肢來支撐身體和行走。于是,前肢和后肢的分工逐漸出現了。這種分工導致了前肢的進一步解放和后肢的直立行走。而直立行走和手腳分工又引起了整個身體結構的變化。肉食促進了大腦的發育。在長期的演進過程中,慢慢地大腦產生了初級的意識,要求把看到的事物和聯合行動的愿望表達出來。經過簡單呼叫,手勢表達的長期演進,逐漸地發出一個個清晰的音節,從而由一定的音節和一定的內容相結合的語言產生 。語言在勞動之時并與勞動一起出現、成熟,成為由猿到人這一根本變化的推動力。經過漫長的過程,這些古猿在勞動中進化為人類。

  【注意】在描述中,速度要放慢,聲調要深沉,感情要豐富,表述結束過一會兒再讓學生睜開眼睛。

  (3)那么,怎樣理解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在于是否會制造工具呢?(學生思考、討論、交流、教師歸納)

  制造工具本身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只有人類能夠制造工具、使用工具改造自然。即使是再聰明的動物也只能利用工具,而且必須經過長期訓練。因而會制造工具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根本標志。

  〖想一想:〗動物園里的黑猩猩也能利用竹竿或木棍打下樹上的野果子,這是否表明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消失了呢?

  【點撥】某些動物利用現成的工具獲取食物,是生存的需要,是動物的本能。而且動物只能簡單地利用現有的工具,并不能對工具進行加工改進,更不能制造出任何一件簡單、粗糙的工具。只有人類才能根據實際需要,制造和利用工具,改造自然。因此,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沒有消失。

  2. 北京人

  (1)1929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一個洞穴里,年輕的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先生驚喜地發現了一個完整的遠古人類頭蓋骨化石,轟動了全世界。從此,“北京人”名揚世界了。那么,“北京人”生活在什么時候呢?又長什么樣子呢?請看頭像模型。

  [展示古猿頭像,北京人頭部復原像模型]

  [師問]北京人與古猿相比,面部有什么特點呢?(學生觀察、比較、討論,教師小結)

  北京人前額低平、后傾,眉脊高突,吻部前伸,沒有明顯下額。生活在距今約七十萬年至二十萬年前的北京人,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北京人手腳分工明顯,他們不再像古猿那樣爬行,而是用腿走路,用手制造和使用工具,從事生產勞動。

  (2)那么,北京人能夠制造哪些工具呢?他們又怎樣生活呢?請大家結合投影,閱讀教材中的相關內容。

  〖投影〗《北京人用火追逐野獸》圖

  [師問]從圖片中可以看出,北京人使用了哪些生產工具?

  [生答]石塊、木棒、火把。

  [師問]從圖片中可以看出,北京人過著怎樣的生活呢?

  [生答]群居生活。

  (3)北京人為什么要過群居生活呢?(學生看書、思考、討論,教師歸納小結)

  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極其簡陋,生存環境極其惡劣,常常受到來自大自然的各種威脅。在這險惡的環境下,只靠個人的力量,無法生活下去,因而他們必須群居在一起。這是由當時的生產狀況決定的。北京人的這種群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會。

  (4) 北京人已經會使用火,他們用火干什么?有什么意義?(學生依據教材回答)

  〖議一議〗北京人使用的是天然火,他們是怎樣保存火種的呢?

  【提示】雷電可以使森林著火;人骨和獸骨含有大量的磷,在高溫炎熱的天氣里可以自燃;這些自然現象都為北京提供了天然火種。有了火種,北京人就能使用天然火,而且還學會了保存火種。他們用干燥易燃的花草、樹葉把火種輕輕蓋上,讓他們冒著輕煙。這可是件技術活,需要有經驗的長者擔任。到用火的時候,就用勁吹煽,讓火種再燒起來。有了火,北京人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

  【體驗設想】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

  【學生回答示例】天亮以后,北京人開始成群結隊往外走,一部分人去狩獵,一部分人去采集,到天黑以后,采集狩獵等尋找食物的人都回到洞中,把采集到的野果分給大家。幾個壯年男子把打到的動物剝皮,把肉割開,放在洞口的火堆上燒烤。熟了以后,根據每人的具體情況分開。當人們填飽肚子以后,便就著火先進入夢鄉,由于洞口的火堆整夜不熄,遠處的野獸是不敢問津的。

  北京人的衣服

  一是把植物枝葉系在腰間,這類衣物不能抵御嚴寒,但多少可以起一點作用,而且容易得到。

  二是把獵到的動物剝皮后吹干稍稍加工當作衣服。在食物方面,一靠采集,二靠狩獵。住的是天然的山洞。

  【點撥】想象一定要符合當時的歷史條件,要符合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和人們的生活習慣。

  (1)我國是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除了元謀人、北京人外,祖國境內的原始人類活動遺址還分布著好多,山頂洞人就是其中之一。那么,山頂洞人生活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長什么摸樣?(學生看書回答)

  (2)[投影]《山頂洞人的生活》

  [比一比]山頂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的生活有哪些進步?

  [提示]從生產工具上看,山頂洞人已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已會人工取火。從勞動對象上看,山頂洞人不僅采集、狩獵,還會捕魚,勞動對象的范圍擴大了。從活動范圍上看,山頂洞人能走到很遠的地方同別的原始人群交換生活用品,活動范圍擴大了。從生活上看,山頂洞人已用骨針縫制衣服,懂得愛美,死后還要埋葬。

  (3)山頂洞人是怎樣組織在一起生活的呢?(學生看書、討論、交流,教師小結)

  山頂洞人生活的集體,是由血緣關系結合起來的氏族。也就是說,集體中的每一個成員之間都有著血緣關系,彼此都是親屬。這樣,有著血緣關系的一群人生活在一起就構成了氏族。一個氏族有幾十個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來。他們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

  [想一想]氏族成員為什么要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

  [點撥]因為山頂洞人的生產工具極其簡陋,僅憑單個人的力量很難獲得食物,因而他們必須共同勞動,所得食物必然共同分配。在分配過程中,誰也不能多占,否則就會有人餓死,從而削弱整個氏族的力量,氏族就有滅亡的危險。這樣,在氏族生活中,氏族成員之間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

  [議一議]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差別的氏族生活,是不是人類的理想生活?

  [提示]一方面,由于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氏族成員的生存常常受到威脅,如饑餓、寒冷、疾病、野獸、自然災害等,人均壽命非常短;另一方面。氏族與氏族之間常常為爭奪食物而發生血腥戰爭,一旦失敗,整個氏族成員就會被殺掉或吃掉。因此沒有貧富貴賤差別的氏族生活不是人類的理想社會。人類的理想社會應該是共產主義社會。

  (4) 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例1](學案例2)在學習“北京人”時,有人說北京其實是“猿”而不是“人”。你是否同意這一看法,請說明理由。

  [解析]本題圍繞“北京人”是“猿”還是“人”展開命題,實質是考查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依據所學知識可以明確:北京人在體態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北京人不僅會制造和使用石器。而且還能使用天然火,這是動物所不能及的。因此,北京人應該屬于“人”,而不是“猿”。

  [答案]不同意這一看法。從頭部看,北京人雖然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上肢發育與現代人基本相同。尤其是北京人能通過砸擊、敲打、碰撞等方法制造和使用石器。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是其他任何動物所不能及的。并且北京人還能使用天然火,既提高了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又促進了自身體質的發展。因此,北京人是“人”而不是“猿”。

  [點評]本題設計新穎,主要考查學生對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這一知識點的理解,以及對北京人體質特征及生活狀況的認識程度。

  [例2](學案例3)火對人類的發展產生了巨大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說:“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而最終把人和動物界分開。”人類對火的使用經歷了怎樣的過程?火的使用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解析]本題引用恩格斯的名言,主要考查火的使用所經歷的過程及其作用。依所學知識可知:人類對火的使用經歷了從使用天然火到人工取火的過程;火的使用不僅促進了人的體質的發展,擴大了活動的范圍,而且還能用火制造工具,改造自然,提高人類適應自然的能力。

  [答案](1)從使用天然火到使用人工取火。

  (2)用火燒烤食物,照明和御寒,還用火驅趕野獸,制造工具。火的使用,提高了人類適應自然的能力,促進了體質的發展,擴大了活動的范圍。因此,火的使用是人類歷史發展的里程碑,對人類的文明發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點評]本題圍繞與人們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火的使用”為中心來命題,主要考查學生的歸納和概括能力。此題包含兩問:第一問考查人類使用火的進程,第二問考查火的使用對人類發展產生的作用,層次清楚,指向明確。

  (5) 總結反思,拓展延伸

  對本課內容的小結,教師可采用表格或其它方式予以歸納,便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并作為學習資料保存。

  遠古人類 距今時間 體質特征 生產活動 觀念 社會組織

  元謀人 約170萬年  會制造工具和使用火  

  北京人 約70萬~20萬年 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打制石器,采集、狩獵等  原始人群

  山頂洞人 約180XX年 和現代人基本相同 開始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從事采集、漁獵等活動 懂得愛美 氏族

  [拓展閱讀]           

  如何理解勞動創造人本身的科學論斷

  可以結合從古猿化為先民社會來理解這個論斷。可知古猿在當時他們的生活勞做中通過慢慢地進化,逐漸可以站立起來,直立行走。使得它們的上肢解放出來,這就為從上肢進化為手提供了前提,在又一個漫長的生活勞作之后,雙手進化完成。而雙手的進化完成為提高勞作的效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雙手的不斷勞作可以促進人腦的進化和發展,之后通過雙手的繼續勞作,人腦的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先民的智力也不斷的提高,勞動促進人腦的發展,人腦再推動勞動技術的進步,一個循而往復的漫長的歷史過程,逐漸地成就了人類的出現和發展。

  這里還要提到人類和動物最本質的區別就是能否使用和制造工具。所以可以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這個論斷是對人類發展結果的準確定義,也是對人類發展過程的經典描述。

  [點撥導誘] “勞動創造了人本身”是恩格斯關于人類起源的經典論斷,它明確指出勞動在古猿想人的轉變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縱觀人類的發展的歷史,離開了勞動。談不上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因此,青少年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從小就應樹立熱愛勞動,服務社會的意識,努力成為祖國建設合格的人才。

  【資料鏈接】

  鏈接一                        人類起源

  歐洲,曾一度被認為是人類的發祥地。隨著亞非兩地更多人類化石的發現,人類搖籃歐洲說才逐漸退出了舞臺。

  達爾文曾在1871年出版的一本專著中大膽推測:非洲是人類的搖籃。此前在1863年,則有人主張人類起源于南亞。后者不久得到了印證:1890年,印尼發現了一具頭蓋骨,“爪哇直立猿人”使人類起源南亞說為之一振。1927年,中國發現“北京人”化石,使中亞起源說更加風靡一時。

  但也就從這時起,在南非,在東非,有不下20個地點發現了最早階段的人類化石,尤其是1974年,在東非大裂谷所在的埃塞俄比亞,發現了一具保存40%遺骸的“露西少女”猿人骨架,距今超300萬年;加上非洲出土的大量早期人化石,構成了一個相當完整的演化體系。于是,全球人類“走出非洲”的學說,一時勃興。

  然而,最能支撐“走出非洲”學說的遺傳學基因測序理論,也廣遭質疑。正如中科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金昌柱所說:“在人的體內,基因序列多達30億,現在的測序,只是抽出其中個別片段分析,概率不過億分之一。”而在我們中國,發現過距今300萬至500萬年間的猿人化石,發現過龍骨坡約200萬年前的能人,發現過170萬年前的元謀人,發現過距今約80萬年的陜西藍田人,發現過鄖縣人等距今幾十萬年的直立人,發現過距今二三萬年的智人———巢湖人、富林人,還發現過距今約1.8萬年的北京山頂洞人……“‘中國起源’自成一體,縱線貫通!”

  迄今為止,科學界仍徘徊在人類起源和進化之謎面前。此時此刻,人們不禁回味70多年前一些遠見卓識的科學家們的忠告:

  “亞洲可能充當過人類進化的巨大舞臺,是最古老的人類工業巨大的擴散中心。要想弄清諸如人類起源這樣的復雜問題,離開亞洲幾乎是不可想像的。”

  “中國1965年就發現了元謀人,可處在當時的時代背景,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國門緊閉,國際專家紛紛涌入非洲,致使非洲大量考古發現。元謀人的研究,再不能孤軍奮戰了!”

  事實上,近年來亞洲尤其中國,研究者正掀起一場“追趕非洲”的行動,他們的多項發現在年代上直迫非洲那些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人類化石和舊石器。“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亞洲更多新材料的發現和更深入的研究,一幅符合本來面目的關于人類起源與進化的畫卷將會展現于人們面前。”                   (摘自《解放日報》   作者:陳玟)

  鏈接二                   長江流域是“中國人”的發源地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龍骨坡巫山古人類研究所所長黃萬波研究員認為,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長江流域的龍骨坡巫山猿人是最早的古人類,湖北建始猿人距今近200萬年,然后依次為藍田猿人、元謀人、約80萬年前的鄖縣猿人、南京猿人、和縣猿人等

  黃萬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近年來一系列的考古發現表明,中華遠古文明源于長江流域,長江流域大三峽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他說,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龍骨坡巫山猿人是最早的古人類,湖北建始猿人距今近200萬年,然后依次為藍田猿人、元謀人、約80萬年前的湖北鄖縣猿人、南京猿人、和縣猿人等。

  黃萬波是著名的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專家,是204萬年前的重慶巫山龍骨坡直立人、115萬-70萬年前的陜西藍田直立人、30萬年前的安徽和縣直立人、10萬-2萬年前的重慶奉節智人、陜西長武智人、廣西麒麟山智人和重慶巫山河梁智人等人類化石的發現者。《自然》雜志刊登龍骨坡考古發現的研究成果后,《科學》雜志曾專門就此發表評論,稱“龍骨坡新發現改變了人類演化的歷史”。此前,國外學術界普遍認為,人類來到亞洲的歷史只有幾十萬年。

  位于重慶市巫山縣廟宇鎮的龍骨坡古人類遺址發現于1984年,出土的人類化石包括一個門齒和一段下頜骨。與人類化石一起出土的還有巨猿等120種脊椎動物的化石,其中哺乳動物116種,有25個屬于新發現的種類。埋藏化石的巖層為砂質粘土夾角礫,地質時代屬早更新世早期,距今約200萬年。龍骨坡遺址出土了大批石制品,經考古學家研究論證,這些石制品制作粗笨、簡單,代表了200萬年前一種混沌初開的石器工藝,并將其稱為“龍骨坡文化”。

  龍骨坡文化的問世,證實中華大地上200萬年前已經有了人類的足跡,從而把中國的史前文明前推了近100萬年。

  他認為,藍田猿人的故鄉應該在南方,由于氣候變化才逐漸北遷。從長江流域的系列考古發現,可以看到起源和承轉的演進。因此,“中國人”的發源地應在長江流域大三峽。

  黃萬波還從地質演變的角度闡述了他的觀點。隨著青藏高原的升起,長江流域大三峽形成了森林河流環境和與之伴生的立體氣候,適合于200萬年來的人類繁衍。龍骨坡的考古發現表明,當時這里是許多動物的避難所,動物的大量繁衍,客觀上為人類的繁衍提供了食物,尤其是大腦發育所需的動物蛋白。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張國圣)

《中華文明的起源》教案 篇2

  【復習目標】:

  1.以元謀人、北京人等早期人類為例,了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

  2.知道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了解我國古代農業的起源。

  3.知道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了解傳說和史實的區別。

  4.了解為什么常把中國人稱為“炎黃子孫”,知道禪讓制。

  【復習重點】:早期原始居民、原始農耕文明、黃帝──“人文初祖”。

  【復習難點】:正確認識堯舜禹的“禪讓”的含義。正確理解遠古傳說與歷史事實的關系

  【復習過程】:

  一、自主復習,完成單元知識體系

  二、合作探究

  1、有人說:原始社會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們過著共同勞動,共同分配勞動果實的平等生活,因此是一個理想的社會。這種說法正確嗎?為什么?

  2、有人說:原始社會的大部分時間里,人們過著平等的生活,但到了后期貧富分化特別明顯,出現了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這是歷史的倒退。這種說法正確嗎?為什么?

  3、有人認為世界華人在清明節拜祭傳說中的黃帝是搞封建迷信,這種說法正確嗎?為什么?

  三、典型例題剖析

  1.“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這一舉措所起的積極作用是(     )

  a.黃帝部落兼并了勢力弱小的部落 b.擴大了黃帝部落的活動范圍 

  c.擴大了黃帝部落的勢力         d.為華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解析:本題是一道材料式選擇題,考查學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仔細審題可知,本題其實要考查的是:黃帝部落兼并其他部落所產生的深遠影響。a項是兼并戰爭的表面現象。b項是兼并戰爭的直接作用。c項是兼并戰爭的直接結果。d項是兼并戰爭的深遠影響。

  答案:d

  2.孫中山先生曾說:“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為我先。”下列史實符合此話含義的是(    )

  ①發明舟車②建造宮室 ③養蠶繅絲 ④發明文字⑤編出樂譜⑥冶煉青銅器(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⑥ d.②③④⑤⑥.

  解析:本題旨在考查學生閱讀、理解、運用的能力。解答本題關鍵是“軒轅”一詞的含義和“人文初祖”的史實;也可用排除法,抓住炎黃時期還未進入青銅時代而排除含⑥的選項。

  答案:a

  四、達標檢測: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位于哪一流域?(  )

  a.黃河  b.長江  c.淮河 d.渭河

  2、人與動物的最根本區別是(  )

  a.語言產生 b.群居生活 c.使用工具 d.制造工具

  3、原始農耕生活時,在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是(   )

  a.北京人、河姆渡原始居民 b.元謀人、半坡原始居民

  c.山頂洞人、大汶口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

  4、原始人從住山洞到自己建造房屋過定居生活。發生這種變化,最根本的原因是:(  )

  a、人們學會了建造房屋

  b、人們認識到住房子比住山洞舒服

  c、生產力發展了,人們學會了農耕,有了穩定的生活來源

  d、隨著人口的增加,山洞不夠住了

  5、如果你到西安去旅游,除了游覽西安古城墻、秦陵兵馬俑外,還能參觀(    )   

  a.半坡遺址 b.山頂洞遺址 c.大汶口遺址 d.河姆渡遺址

  6、住著干欄式房子,會挖掘水井的原始居民是(    )

  a北京人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7、模樣和現代人基本相同的遠古人群是(   )

  a北京人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山頂洞人

  8、孫中山有詩云“神州軒轅自古傳”,這里的“軒轅”是指(  ) 

  a.炎帝  b.堯  c.黃帝  d.舜

  9、下列關于北京人的敘述錯誤的一項是(    )

  a、生活在距今約70-20萬年     b、會人工取火   

  c、過著群居生活               d、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

  10、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比北京人進步的表現(    )

  ①會種植農作物,開始原始農耕文化 ②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③會建造房屋,過著定居生活    ④會制造陶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1、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是(    )

  a.商朝 b.夏朝 c.周朝  d.秦朝

  12、領導人們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是(    )

  a、堯   b、舜    c、禹   d、黃帝

  13、我國原始社會結束在(    )

  a、黃帝時期   b、堯時期   c、舜時期   d、禹時期

  14、下列關于我國原始居民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半坡人住在干欄式房屋里    b.山頂洞人最早使用天然火

  c.河姆渡人最早種植粟         d北京人會制造工具

  15、假期小紅想寫一篇關于河姆渡聚落的說明文,那么她應該到哪里去考察呢 (     )

  a.山東  b.北京  c.浙江   d.云南

  16、都是生活在長江流域的遠古人群(     )

  a北京人和元謀人     

  b山頂洞人和藍田人

  c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元謀人

  17、先后在同一地點生活過的原始居民是(     )

  a、半坡人和河姆渡人  b、北京人和山頂洞人

  c、半坡人和大汶口人  d、元謀人和北京人

  18、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遺址都在大河流域,是因為(     )

  a、戰略地位重要                       b、適宜航行、交通便利

  c、水源豐富、土地肥沃、適宜農業生產   d、環境優美

  19、中國臺灣各黨派首腦如連戰、宋楚喻等到大陸訪問時都拜謁黃帝陵,是因為(     )

  a、是因為他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

  b、是因為他自己打敗的蚩尤

  c、因為他的部落形成華夏族的基礎 

  d、黃帝是后人尊稱的“人文初祖”

  20.“生活在距今約七十萬年前,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腳分工明顯,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經會使用天然火”。根據這些特點,請你判斷他屬于(     )

  a.元謀人  b.北京人  c.山頂洞人  d.半坡原始人

  21. 已經學會做裝飾品的遠古人類是(    )

  a.金牛山人       b.北京人    c.山頂洞人       d.藍田人

  22.不符合黃河流域原始農耕時代居民生活實際的是(      )

  a.飼養豬狗家畜    b.種植粟等農作物

  c.住干欄式房屋    d.會制作魚紋彩陶器

  23.小紅家有復制的魚紋彩陶盆,小麗認為:它如果是真品肯定最早是什么地方生產的。(      )    

  a.北京人   b.山頂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24.相傳是誰創制了文字(     )

  a.嫘祖  b.倉頡   c.黃帝 d.伶倫

  25. 下面這些對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確的是(     )

  a.早晨,幾十個人圍在一起喝小米粥

  b.下午,一個人在原始森林中用弓箭射死了一頭野獸

  c.大家很高興,馬上鉆木取火燒烤捕到的野獸

  d.晚上,大家住在洞穴中,洞口燃著一堆大火以驅趕野獸和照明

  26.下列發生在我國原始社會的大事,按先后順序正確的一組是(     )

  ①嫘祖發明養蠶繅絲 ②制作弓箭、燒制陶器 ③使用天然火 ④人工取火

  a.④③①②   b.②③①④    c.③④②①     d.①②③④

  27.人類社會是由低級到高級往前發展的,這是一個客觀規律。按時間順序,下列原始人類排列正確的是(     )

  ①山頂洞人②半坡原始居民③河姆渡原始居民④炎黃時代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④②③ d.①③②④

  28.通過禪讓制產生的第一個部落聯盟首領是(     )

  a 黃帝  b 堯  c 舜  d 禹

  29、在哪一時期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      )

  a半坡原始居民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大汶口原始居民   d山頂洞人

  30.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孫中山

  材料二  “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權授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史記•五帝本紀》

  請回答:

  (1)材料一中的“軒轅”指哪位歷史人物?他被后人尊稱為什么?

  (2)材料一中“平定蚩尤亂”的戰役是什么?這一戰役產生了怎樣的歷史影響?

  (3)材料二反映的是一種什么制度?這種制度的實質是什么?

  (4)上述材料中的“軒轅”、“堯”和“舜”的共同點有哪些?

  【學后反思】 :談談本節課的收獲和不足。

《中華文明的起源》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引導學生了解炎帝、黃帝是傳說中華夏族的祖先,了解堯舜的“禪讓”和“大禹治水”的故事。

  引導學生對古史傳說和史實作出初步的比較,并作出概括、判斷和解釋。

  2.過程與方法

  指導學生收集相關資料,組織學生講故事,談體會,了解這些傳說中的故事,哪些具有歷史事實成分,哪些是虛的,反映了傳說時代怎樣的文明曙光,從而培養學生探究式的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學習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我們都是炎黃子孫”的含義,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認同感。在“堯舜禪讓”的學習中,培養以人為本,任人唯賢的美德。通過對“大禹治水”的學習,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奉獻精神,以及環境保護意識。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使學生認識到炎帝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培養其民族認同感和愛國情感。

  難點:區別史實和傳說。

  三、教學過程 

  導入  新課:

  【師】:前一段時間特別流行穿綢緞做的唐裝,知道綢緞是什么織成的嗎?

  【生】:絲。

  【師】:又有誰知道絲是怎么來的?

  【生】:蠶繭。

  【師】:有同學見過養蠶嗎?知道養蠶抽絲技術是誰發明的嗎?在傳說中是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養蠶抽絲技術,真的是這樣嗎?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來看一下第3課:傳說時代的文明曙光。(板書)

  講授新課:

  【師】:知道什么是傳說時代嗎?

  【生】:(看書回答)

  文字出現以前,歷史主要是通過人們口耳相傳的神話和傳說保存和流傳下來的。神話與傳說有區別嗎?神話傳說和史實(歷史真實)又到底是一種什么關系呢?(教師一邊講一邊板書)我們先把問題放在這里,待會兒再來解決。

  【師】:關于中國遠古居民的神話故事同學們知道哪些呢?

  【生】:(思考回答)

  學生講三個神話故事:盤古開天辟地、女媧造人補天、精衛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后三個任選其一講一下)

  【師】:天地真是盤古開辟的嗎?人真是女媧造的嗎?宇宙、地球、人類的起源到底如何呢?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千百年來,科學家一直在探尋宇宙是什么時候、如何形成的。直到今天,科學家才確信,宇宙是由大約150億年前發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大爆炸使物質四散出擊,宇宙空間不斷膨脹,溫度也相應下降,當溫度下降到幾千度時,宇宙間主要是氣態物質,氣體逐漸凝聚成氣云,再進一步形成各種各樣的恒星體系。地球就是由星云凝結成的。人類是由猿進化而來的。

  【師】:這些神話難道完全是憑空產生的嗎?能不能反映遠古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和他們的某種愿望和精神呢?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總結:盤古用他的鑿和斧劈開了天地,這說明我們的祖先很早就相信人的力量是偉大的,相信勞動可以創造世界。女媧的故事反映了人類歷史發展的一個階段,即母系氏族公社階段,女性在生產、生活中占據了主導地位。精衛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愿望。通過這些神話故事我們可以想象,當時人們的艱難生活,正是由于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程度很低,所以只能借助想象來征服自然,支配自然。

  剛剛我們分析了幾個神話故事,接下來我們看一下炎帝、黃帝的傳說。(板書)

  【師】:傳說中,炎帝發明了什么?黃帝又發明了什么?

  【生】:(看書回答)

  請同學們看書上的“神農教稼圖”,炎帝又號稱神農氏,傳說他生下來時是牛首人身,他剛做首領的時候,人們主要靠狩獵為生,打到獵物大家就飽餐一頓,否則只能忍饑挨餓。想到人們今后的生活,炎帝愁得整日寢食難安。后來經過仔細觀察,他發現自然界的植物有一定的生長規律,于是他想,如果能分辨出哪些果實能吃,哪些果實不能吃,將那些能吃的果實采集起來,春天把它們埋入地下,秋天就會結出果實。這樣一來,人類的生存問題不是解決了嗎?于是他不辭辛勞,翻山越嶺,嘗遍百草。據說,他在嘗百草、定五谷的過程中,有時一天就中毒達七十多次,最后終于知道了哪些東西可以吃。傳說中炎帝首先教人選擇土地的燥濕、肥饒、高低,教人觀察氣候,選擇五谷的類別,并制作耕稼的工具。所以后世把炎帝稱為是中華原始農業的創始人。

  【師】:農業真是炎帝發明的嗎?那么這個傳說有沒有真實成分呢?同學們結合我們前面講的“原始農業的出現”思考一下。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農業的發明確實經歷了傳說中的這樣一個過程,原始農業的確是由采集發展而來的。正是由于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發現了某些植物的生長規律,在住處附近栽培這些植物,才出現了原始的農業。遠古時候的任何一件發明或改進,都是積無數人之力,經歷漫長歲月摸索的結果,決非一人短時之功勞。但是因為確切情況不可考,后人在追述他們歷史的時候,總愛將一些發明創造集中附會在他們之間的杰出代表身上。比如黃帝,他在成為著名的圣君帝王之后,一切制器故事均圍繞其展開,各種器物的發明權均歸之于他及他的臣下。

  現在我們回到剛才的問題上去,神話與傳說,神話傳說與史實有什么區別呢?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神話是遠古居民根據自己的想象對自然事物(包括人類自身起源)的虛構。但必須指出,神話的內容決不是先民純意識的心理活動,而是客觀現實和生存實踐在他們頭腦中的反映,而傳說大都以真實的歷史作為素材,并非完全虛構。平時我們把神話傳說聯在一起,不是區分得那么清楚。神話傳說與史實不是截然分立的,而是有一定聯系的。一方面,喜歡夸大事物是人類的天性,后世之人在敘述先世之事時,總是不自覺的加以增飾與夸大,神話傳說經過人民耳聞口傳,時間越久越容易失真。另一方面,神話傳說中有含有真實的歷史,考古的成果為這些傳說的真實性提供了證據。(學生看書上13頁小字部分)我們在利用神話傳說的時候,必須進行分析,做到去偽存真。

  我們常說自己是“炎黃子孫”,說這句話時都覺得非常驕傲和自豪。那么大家知道這個稱呼是怎么來的嗎?為什么炎黃二帝會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學生思考回答)

  炎黃二帝由斗爭走向聯合,這就告訴我們: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是一種動態的過程,是通過長期的殺伐爭奪而最終趨向聯合的。

  【師】:平時我們除了說自己是“炎黃子孫”外,還常說“我們是龍的傳人”。有人寫了一首歌,歌名就叫《龍的傳人》,風靡全國。同學們知道龍的形象是怎么形成的?

  (看“貝殼堆塑的龍虎圖”和一段投影材料“聞一多先生在論及中華民族龍的圖形時說過的一段話”:龍究竟是個什么東西呢?我們的答案是:它是一種圖騰,并且是只存在于圖騰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有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而成的一種綜合體。)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龍是眾多部落圖騰的融合體,這也反映了華夏族形成的歷程:不同部落之間從戰爭走向聯合,進而構成了華夏族的主體。

  通過炎帝、黃帝的傳說,我們可以了解,在炎黃時代,中華民族的雛形已經形成。(板書)

  接下來我們看一下堯舜“禪讓”的傳說。(板書)請同學們看歷史短劇:堯舜禪讓。(學生課前編排,一學生扮演“堯”,一學生扮演“舜”,還有三位學生扮演各部落首領。)

  【師】:請一邊看一邊思考:舜為什么能當上部落聯盟的首領?舜是怎樣取得部落聯盟首領的位置的?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堯之前,部落聯盟首領的位置是通過長期的殺伐戰爭來獲取的。但從堯開始,取得首領位置的方式很是溫和,是通過部落聯盟會議民主推選產生的。這種通過推舉產生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后人稱之為“禪讓”,這是一鐘任人唯賢的制度。舜和禹都是“禪讓”制下產生的部落聯盟首領。

  從堯舜“禪讓”的傳說,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已出現國家的萌芽。(板書)

  【師】:禹為什么能被推舉為部落聯盟的首領呢?

  【生】:因為他治水獲得了成功。(板書)(學生講大禹治水的故事,教師適當補充。)

  【師】:“大禹治水”是造福炎黃子孫的偉大功業,對中華民族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從“大禹治水”中你能受到什么啟發嗎?

  學生分組展開討論,教師啟發學生從以下幾個角度思考:

  (1)禹的父親采取什么方法治水?(堵塞)結果怎樣?(“九年而不利”)禹采用什么方法治水?(疏導)結果怎樣?(獲得成功)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啟發?

  (2)禹在外治水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最終才獲得成功。如果他半途而廢,治水能成功嗎?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啟發嗎?

  (3)當時洪澇災害非常嚴重,災害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從這個角度思考,你能得到什么啟發?

  禹是“禪讓”制下的最后一位部落聯盟首領。他是站在文明門檻上的一位偉人,他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朝,標志著我國古代社會進入文明時代。

  總結:這節課我們講了很多神話傳說,通過分析我們知道了神話傳說和史實不是截然分立的,而是有一定聯系的。

  從炎帝黃帝的傳說,我們可以看出,當時中華民族的雛形已經形成。從堯舜“禪讓”的傳說,可以看出當時已出現國家的萌芽。最后,大禹因治水成功,威望大增,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國家產生了。人類的歷史進程在不斷前進,“文明曙光”已從傳說中透露出來了。

  四、板書設計 :

  第三課 傳說時代的文明曙光

  正板書:

  傳說 炎帝與黃帝 堯舜“禪讓” 大禹治水

《中華文明的起源》教案(精選3篇) 相關內容:
  • 《大眾傳媒的變遷》教案(精選3篇)

    【學習目標】以我國近現代報刊、影視和互聯網的逐漸普及為例,說明大眾傳播媒體的發展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的巨大變化。【知識梳理】1.報刊業走向繁榮(1)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①19世紀中期前后,外國人在華辦報,有《________》《萬國公報...

  • 《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教案(精選3篇)

    課題第11課 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重點中共八大的正確決策、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難點分析20世紀50~70年代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經驗和教訓課時二課時使用時間20xx-4-6制作者莊義章教學設計:一、社會主義建設的起步(1...

  •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教學設計(精選4篇)

    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課標要求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教學目標一、知識與能力1.識記漢至元朝中央政治制度演變中的重要制度(如漢削弱相權、三省六部制、宋參知政事、樞密院和三司、元朝中...

  • 《兩極世界的形成》教案(精選7篇)

    第24課 兩極世界的形成教案【課標要求】了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認識美蘇“冷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一、學習目標1.知識與能力了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初步掌握重要的歷史概念,如雅爾塔體系、杜魯門主義、...

  •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教案(精選6篇)

    △課標要求: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一、中央集權的發展——地方權力不斷,中央集權不斷1、西漢:中央集權削弱→中央集權加強漢初實行制→王國日,中央集權→景帝削藩→“七國之亂”→景帝平定“七國...

  • 《古代商業的發展》教案(精選3篇)

    重點:中國古代商業產生發展的特點。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發展和萎縮的原因。難點:重農抑商下的古代商業如何得到發展。課前自主學習:1.隋唐時期,商業發達的城市有黃河流域的 和 ,長江流域的 和 ,管理市場貿易的官員是 。...

  • 第12課 破解生命起源之謎學案(精選2篇)

    第12課 破解生命起源之謎學案導學【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1、知識點:基督教的神創說:世界萬物包括人都是上帝創造的;施萊登、施旺提出和確立細胞和細胞學說,拉馬克的進化論觀點;1859年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1871年發表《人類的起...

  •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教案(精選2篇)

    第19課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課程標準》:概述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史實,認識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的歷史意義。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通過學習,了解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爆發的歷史條件,二月革命和兩個政權并立局面的出現,十...

  • 第9課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發展(通用2篇)

    第9課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發展一、學習目標1.知識與能力:掌握《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德意志帝國憲法》的主要內容;比較法國共和制和德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提高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分析資產階級代議制在西方政治發...

  • 高一歷史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少妇宾馆把腿扒开让我添 | 成人精品一区日本无码网 | 国产欧美欧美成人 | 久久亚洲Aⅴ无码精品色午夜 | 久久精品国产综合 | 国产区日韩区欧美区 | 国产主播深夜福利导航 | 成人tv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 一区精品在线观看 | 亚洲AV无码片区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逼逼 | 九色porny丨首页入口网页 | 免费看国产黄色片 | avwww在线观看 | 熟女熟妇伦av网站 | 免费观看全黄做爰大片国产 | 日韩黄色免费在线观看 | 森泽佳奈久久久久亚洲首页 | a一级黄色 | 视频免费视频 | 精品传媒一区二区三区A片 99久久国产视频 | 撕开奶罩揉吮奶头好爽 | 欧美群妇大交乱视 | 日本丰满妇人成熟免费中文字幕 | 97碰成人国产免费公开视频 | 国产社区精品视频 |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夜夜嗨 | 国产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 2018日日夜夜操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丝袜 | 97伊人| 一二三四五在线视频 | 国产三级在线免费观看 | 欧美区一| 中国一级毛片免费高清 | 美女高潮潮喷流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 888久久 | 青青青国产依人免费视频 | 亚洲日韩欧美精品国产 | brazzers精品成人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