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
學生回答:先做裝片再加試劑好,這樣可以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失水的變化過程。
實驗要點提示:
第一步: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的臨時裝片,先用低倍鏡觀察。
設問:如何使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處于失水狀態?
第二步:嘗試用不同濃度梯度的蔗糖溶液(質量分數為10%、20%、30%、40%、50%、60%、)使洋蔥表皮細胞發生質壁分離。
[設計意圖:使學生認識到實驗設計的科學性。]
設問:如何使它們復原?
第三步:使洋蔥表皮細胞浸潤于清水中,觀察質壁分離的復原。
③設計結果記錄表
預測了實驗結果后,我們可以設計一個表格來記錄實驗結果。主要考慮實驗前后可能發生變化的因素。
中央大液泡的大小原生質層的位置細胞的大小0.3 g/ml蔗糖溶液 清 水
(4)進行實驗
(5)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做完實驗后,我們要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實驗結果是否與預期相吻合?是否支持了我們最初的假設?當實驗結果與預期不符時,我們要多思考,也不要急于認定假設不成立,要考慮會不會是因為實驗操作的不正確導致不能達到預期結果的?會不會有什么干擾因素呢?例如這個實驗中,如果開始使用了0.8 g/ml的蔗糖溶液,很快就觀察到了質壁分離,但后來加清水怎么也不能使細胞發生質壁分離復原,能否斷定當外界濃度低的時候細胞不能吸水呢?為什么?
學生回答:不能,因為蔗糖濃度過高了,導致細胞失水過快而死亡。
教師:所以無論實驗成功也好,失敗也好,都要認真分析。
[設計意圖:從實驗材料,方法的選擇,實驗過程.結果分析等一系列探究活動,使學生體驗實驗設計思路,提高學生的科學思維。]
(三)課堂小結
這節課通過滲透作用的實驗現象,了解滲透作用的原理以及滲透作用發生必需的兩個條件;從生活中的現象我們發現動植物細胞都能吸水和失水,重點學習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基本步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結果,得出結論→表達與交流→進一步探究。下節課我們就到實驗室來完成這個實驗。
(四)布置作業:小組合作完成,針對探究的問題,設計一份實驗方案。
[課后記]
科學并非一些概念、規律的堆砌,對科學的正確認識應當懂得科學的原動力、科學精神和態度。科學的教育應當激發學生內在的動力──求知欲,要培養學生的科學方法、科學精神和態度。
教材將“滲透作用的實驗現象”以圖片形式呈現,我認為更好的設計是轉化為學生主動體驗實驗過程,布魯納的“認知──發現學習”理論等一些優秀的學習理論,都含括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那就是重視“體驗”。通過體驗,讓學生融入其中,才能真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同時也為更好的理解教學重點、難點奠定基礎。若課時限制,可以先由興趣小組實驗,并拍攝實驗過程,上課播放興趣小組實驗過程錄像,并由其中一同學作代表匯報實驗情況,其他同學邊觀看邊聽匯報。
植物細胞失水和吸水的實驗是一個“探究實驗”,也是學生高中階段第一次接觸“探究實驗”,有其重要的教學價值。這部分內容并沒有告訴學生探究的具體步驟,而是以設問導問方法,使學生主動尋疑析疑最后達到解疑;引導學生既會發問又會尋疑析疑,真正做到“教是為了不教”,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