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結構與設計第一節 認識常見的結構
“有這種可能,現在我們能夠破譯人的遺傳密碼”。
“可以通過把老鷹的基因移植到人體上來,使人類視網膜具有兩個凹槽”。
……。
課上到這里我仍然繼續發揮:“看來我們人類好多地方不如動物,不能象鳥一樣在空中自由飛翔,不能象魚一樣在水中歡快游蕩,奔跑速度不如狗,打斗力氣不如虎。人類憑什么能成為動物界的統治者呢?學生回答,憑大腦,憑學習,人類把幾千年知識在幾年十幾年中繼承過來并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現在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人類知識總量幾年就要翻一番。然后乘機教育學生,人與人之間有競爭,而且可能很激烈,能否立于不敗之地,在于不斷學習。
(二)對教材進行了拓寬。高一學生已對物體受力分析有了較好的基礎,我出了一道這樣的題,當在一個水平桌面上的a物體上面加上一個b物體時,a物體所受的合外力與未加b物體前一樣仍然是零,從所受的合外力來看似乎與它上面不加b物體是一樣的。這時我提出問題,對于a物體來說,上面加了b物體,難道真的對它沒有影響嗎?學生回答有影響,然后我再問,會影響到a物體的什么,引導學生回答出“架構形態”。如果a物體是塊豆腐,上面的物體又很重,那么它原來的架構形態將不復存在。在這里,我通過對教材進行了拓寬讓學生較好地理解了架構形態。同時進一步指出,物理學與通用技術研究力的角度不同,物理學往往研究外力,把物體當質點,哪怕是地球,在研究它繞太陽轉動時,仍把它當作質點。而技術學則關注一個物體內部受力情況。
(三)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在探究石磨的推桿為什么要用一根繩子吊起來時,我進一步提問,石磨在推動過程中,繩子在空間的軌跡是一個什么圖形?啟發學生回答出“圓錐形”,有意識培養學生的技術空間想象能力。
不足的是在小試驗中給紙板加壓的重物不規范,也未對重物的質量進行測量,應盡快建立試驗室,購足試驗儀器,為教師教學提供方便。
八、案例點評:
拓寬深挖法就是通過適當的講授,拓展教材的廣度,挖掘教材的深度。徐老師這節課除拓展教材的寬度外,還挖掘了教材的深度。徐老師通過分析一塊豆腐的受力情況,講解“架構形態”和應力概念,對教材進行了拓寬。通過“鷹眼與導彈跟蹤系統”的案例分析,對教材進行了深挖。通過探究石磨的推桿為什么要用一根繩子吊起來,啟發學生回答石磨在推動過程中,繩子在空間的軌跡是一個“圓錐形”,有意識培養學生的技術空間想象能力。從以上生動的例子可以看出,通用技術教師教學的創造性首先體現在對教材的處理上。教材往往把知識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學生看到的是思維的結果,看不到思維活動的過程。具有創造性的教師應該使課本上的知識“活”起來。導演對劇本的處理是一種再創造,與此同理,教師并不是教材和參考書的 “留聲機”,而是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已有知識,對教材進行科學和藝術的處理,從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學思路。這就是一個教學再創造的過程。這也是人們常說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作者:海南華僑中學 徐道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