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的未來》教案設計
5、教師引導和歸納:
a. 太空旅游
b.水上住宅
c.海上度假樂園
d.海底隧道:中國臺灣汽車、火車直通大陸
引導學生通過“無線家庭”的“無線生活”、“月球城市”、太空旅游、水上住宅、海上度假樂園、海底隧道:海南汽車、火車直通大陸進行概括:技術的未來充滿希望
6、是不是每個同學對“技術的未來充滿希望”嗎,有沒有不同看法?
閱讀:愛因斯坦《告后人書》
愛因斯坦簡介:愛因斯坦(1879~1955)einstein,albert 德裔美國科學家。1879 年3月14日生于德國烏耳姆鎮的一個小業主家庭,自幼喜愛音樂。19xx年畢業于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并取得瑞士籍。后在伯爾尼瑞士專利局找到固定工作。他早期的一系列歷史性成就都是在這里作出的。1933年希特勒上臺,愛因斯坦因為是猶太人,又堅決捍衛民主,遭到迫害,被迫移居美國的普林斯頓。愛因斯坦在量子論、分子運動論、相對論等物理學的三個不同領域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特別是狹義相對論的建立和光量子論的提出,推動了物理學理論的革命,他對社會進步事業也有重要貢獻。愛因斯坦《告后人書》告訴我們什么?問題提出:為什么愛因斯坦在《告后人書》中寫到:“一想到未來 , 大家都憂心忡忡。”
7、小組辯論
分組展開辨論,在這過程中,不僅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應變能力,加深鞏固知識,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不僅能擴展自己對知識的理解,而且能提高質疑、推理和批判性地思考科學現象的能力
辯論: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是給人類社會帶來進步還是帶來災難?
正方: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是給人類帶來進步。
反方: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是給人類帶來災難。
(如學生辯論時有困難,引導學生從克隆、核能等方面進行辯論)
辯論引導:
對“技術的未來”,既不需要曠世悲愴,也不需要盲目樂觀。應當從人類的根本利益出發,更加理性地看待技術,以更為負責、更有遠見、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術、探究技術,并共同建構協調的未來的技術世界。
8、課堂小結:
人類的需求和愿望是技術發明與創新的動力,而技術的發展解放和發展了人類,改變了人類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對技術的未來既充滿希望,同時也隱含威脅;我們應理性對待技術的未來發展。
9、練習:
查閱資料,分析互聯網、克隆技術、轉基因食品等高新技術未來的發展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每個小組撰寫一篇關于技術的未來的小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