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技術源于人類的需求和愿望(地質版)
問題思考 1. 你怎樣理解“技術是伴隨著人類勞動而產生的”這句話? 2. 你認為技術的內涵是什么?試舉例加以說明。 閱讀材料技術的基本要求
技術要素按其表現形態,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⒈ 經驗形態的技術要素 它主要指經驗、技能等主觀性的技術要素。經驗、技能是最基本的技術表現形態。經驗是在實踐中的體驗,包括技巧、訣竅等實際知識。技能是指掌握和運用專門技術的能力。經驗、技能在下同歷史時期有不同表現形式,如古代以手工操作為基礎的經驗、技能,近代以機器操作為基礎的經驗、技能,現代以技術知識為基礎的經驗、技能能等。 ⒉ 實體形態的技術要素 它主要指以生產工具為主要標志的客觀性技術要素。如果把實體技術理解為生產手段,那它既包括“活技術”(以技術手段為標志),也包括“死技術”(以技術成果或技術對象為象征),而以代表技術手段的生產工具等“活技術”為主。實體技術可以按不同歷史時期分為手工工具、機器裝置、自控裝置等三種形式。 ⒊ 知識形態的技術要素 它主要指以技術知識為特征的主體化技術要素。技術知識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經驗知識,一種是理論知識。古代的技術知識是具有描述性規律的技能、準則,而現代的技術知識是技術規則和理論。 三、技術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從本質上看,技術是對客觀自然規律的應用,任何技術都必須符合自然規律,這就是技術的自然屬性。同時,技術作為人類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社會條件的制約,這就是技術的社會屬性。所以,技術具有雙重屬性。下面,我們先來探究技術的自然屬性。㈠ 一項立體農業生態工程 西北某地,土壤貧脊,為了改造干旱地和半干旱地,當地的人們決定走立體農業之路。他們大量種植植物,特別是果樹和豆科植物。樹身用來作木材,果實供人食用或作飼料,落花、落技、落葉可以改良土壤結構,增加土壤的有機質,豆科植物的固氮作用,增加了土壤中的含氮量。樹木植被的形成,改善了近地表層的小氣候,縮小了晝夜溫差,增加了土壤和空氣的濕度,提高了干旱土壤中養料的利用率。這樣便使土壤的肥力、溫度、墑情干部得到了改善和恢復。這一過程往復進行下去,逐步進入良性循環,形成了可以持續生產的立體農業工程,當地人民也因此普遍增加了經濟收人
㈡ “永動機”夢想的破滅 在人類歷史上,總有人幻想設計“永動機”,以提供“沒有本錢的能源”。“永動機”的想法一直持續了幾百年。有人企圖利用物理方法設計“永動機”,結果遭到失敗。后來,又有人妄想從化學變化過程中實現“永動機”的夢想,同樣沒有成功。這些“永動機”被稱為第一類“永動機”。此后,仍然有人夢想制造另一類“永動機”。他們的想法是直接從海洋或大氣中吸取熱量,使之完全變為機械功。英國物理學家開爾文在大量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于1851年提出了一條新的普遍原理:從單一的熱源吸取熱量,使之完全變為有用的功而不產生其他影響是不可能的。這樣,第二類“永動機”的夢想也徹底破滅了。 討論交流 1. 找出第一個案例中符合自然規律的做法,并分別把它們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