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技術源于人類的需求和愿望(地質版)
符合自然規律的做法
原 因
2. 找出第二個案例中違反自然規律(科學定律)的地方,并分別寫出來。違反自然規律(科學定律)的地方
原 因
技術不僅具有自然屬性,而且具有社會屬性。 怎樣理解技術的社會屬性呢? 延續了兩千多年的蝗災,在新中國成立后的短短幾年內便得到有效防治,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科學家和技術人員的努力,國家的高度關注和支持,社會各方面的配合,已治蝗成功的關鍵因素。由此我們可以認識到,技術是一種有目的的創造,是由人掌握、控制和使用的;技術的產生、發展和應用要受社會條件的制約。大面積蝗災的成功防治
新中國成立初期,蝗災波及7省2市,災情十分嚴重、1952年,國家組建了中國科學院昆蟲研究所和昆蟲生態學研究室、委派中國生態學奠基人馬世駿先生帶領一批科學家和技術人員找出根治蝗災的辦法。在中央政府和有關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配合下,科學家們對蝗蟲的繁殖、遷飛、天敵以及危害區的地理環境。旱澇災情等因素做了詳盡調研,并調動國內有關科研力量反復進行科學試驗、從濕地生態系統的整體調控著手,提出了按復合生態系統理論制定“改治結合,根治蝗害”的方案,采用“整體、協調、循環、自生”的技術進行滅蝗,成功地使大面積蝗災在中國大地上得以防治。 問題思考 你是怎樣理解技術的社會屬性的?試舉例加以說明。 調查研究
到圖書館或上網查找資料,收集若干符合(或違反)自然規律的技術事例,進行分析,寫出調查報告。
來源:福建高中新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