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青春舉杯:吟誦青春(板塊教案)蘇教版
、 教學目標 :1. 能讓學生說出自己對青春的理解,意識到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的重要。
2. 能夠讓學生結合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理解并說出這組詩的主要意象和思想感情。
3. 選擇這組詩中對自己最有啟發的詩句,能夠對內容或表達技巧加以點評。
4. 嘗試總結詩歌朗誦的基本要求,能用流暢的普通話和恰當的語氣、語調,表達詩歌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理解、感受。有興趣的學生可以寫一首詩抒發自己的青春情懷。
二、 教學重難點:
1. 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闡發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與感受。
2. 讓學生用恰當的聲音形式來呈現對詩歌的理解,傳達作品的思想內涵和感情傾向,并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三、 課時安排:2課時
第1課時:《沁園春·長沙》,《致青年公民》
第2課時:《相信未來》,《六月,我們看海去》,《雨巷》
四、教學方式:活動體驗
五、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大家都聽過韓紅的歌吧,聲音純正,但大家有沒有印象她唱的一首《小花》?這首歌是翻唱四、五十年代戰爭為題材,八十年代拍的電影《小花》,小花一直在尋找她當兵的哥哥,表現了一種軍民之情。韓紅在接受采訪時說:“現在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孩子不懂得革命先輩開創中國建設事業的艱辛,歷史我們不能忘記!“《悟空傳》(網絡文學):思想的貧乏,沒有激情,機器式的生活《摩登時代》(卓別林)→我們應回顧歷史,與歷史對話。清代大文學家王國維:“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吟誦青春”板塊四首文本分別是20、30s,50、60s,60、70s,80s。吟誦時注意與時代掛鉤,今天我們先來看前兩首。
(二) 1.找一名學生朗誦《沁園春•長沙》,檢查預習情況。
讓學生點評,糾正。
→朗誦技巧:“心悟口誦”,“凡音者,產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則蕩乎音。”
著名播音專家張頌教授:朗誦作品必須從全篇著眼,深入探究飽含著的思想感情的變化,找到文字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內心依據。“
2. 背景介紹:這首詞寫于1925年,正值北伐戰爭開始的前一年。當時中國革命運動正蓬勃發展。毛澤東直接領導了湖南的農民運動。同時國共兩黨的統一戰線已確立。這年深秋,毛澤東去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在長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寫下了這首詞。
3. 大家各自揣摩感情,各自讀。(板書要求)
4. 點學生再朗誦、點評
5. 老師范讀
6. 分小組朗誦,結合黑板上的要求討論,小組長組織,各自理好問題的思路,向全班發言,相互交流,學會傾聽,記錄別人的發言。
7. 《致青年公民》(略講)
引導學生朗誦,提出要求。
(三)作業 布置:
1. 背誦《沁園春•長沙》。
2. 《學習與評價》相應部分并總結。
3. 預習本板塊后兩首詩歌,包括戴望舒《雨巷》。
(四)板書設計
朗誦:字、詞;節奏;音調;情感
《沁》要求:這首詞寫了什么?
讀這首詞我聯想到了什么?
我能理解揣摩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讀了這首詞我學到了什么?
《致》要求:理清作者的思路
詩歌的特點:階梯式
給你的啟示(學到了什么)
注意帶著感情朗誦(課后示例
目標:體驗青春激情
明確青春使命
(五)教學后記:
由于學生對新的學習方式的不適應,積極性主動性不強,所以時間的處理上估計不足,有虎頭蛇尾之嫌,導入 可稍縮短,重點在學生討論和交流上。調動學生主動發言是教學難點 。
9.7
第二課時
(一) 導入 :大家有沒有聽說過食指?有沒有聽說過陳凱歌呢?陳凱歌當年考電影學院的時候就曾朗誦食指的《寫在朋友結婚的時候》,下面就讓我們一同走進食指。
(二) 1.食指簡介:(借助多媒體)
(1) 食指,原名郭路生,著名詩人,被稱為新詩潮詩歌第一人。小學開始熱愛詩歌,20歲時寫的名作《相信未來》、《海洋三部曲》、《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會上廣為流傳。阿城插隊內蒙古時托人抄錄了食指的全部詩作;陳凱歌考電影學院時曾朗誦食指的《寫在朋友結婚的時候》。1973年食指被診斷患有精神分裂癥,入北醫三院就醫。出院后繼續寫作。1990年至今在北京第三福利院接受治療。2001年4月28日與已故詩人海子共同獲得第三屆人民文學獎詩歌獎。著有詩集《相信未來》、《食指、黑大春現代抒情詩合集》、《詩探索金庫·食指卷》、《食指的詩》。
(2) 食指:將痛苦變成詩篇
食指顯然不是那種擺弄智力的寫作者,他的詩出自心靈的感悟與生命的歌唱。食指詩歌的獨特性,在于這是幾十年來中國出現的第一首在現代社會中不依賴傳播媒介,而只依*人心流傳的詩歌。同時,這是當代詩第一次把情感定位轉向自己、轉向內心的失落狀態、轉向真實經驗的詩歌,從而使一代人通過食指的詩,得到了經驗與情感的自我認定。
(3)食指的詩太真實了,太英雄化了。自我、世界與語言三者密不可分,詩歌方式就是他的內心與行動的方式,因此最后他必然要被撕裂,走向了“精神崩潰”的境地。正如詩人多多所說:“食指是朱湘自殺以來所有詩人中唯一瘋狂了的詩人,也是70年以來為新詩歌運動伏在地上的第一人。
(4)圖片展示:17歲、20歲、福利院中的食指
2.《相信未來》背景簡介:
食指的創作主要集中在20世紀60年代的中后期,這正是“文化大革命”開始并進入高潮的階段,在那個史無前例的狂熱的年代,食指和當時許多年輕人一樣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之中,現實環境的惡劣和內心理想的沖突,使得詩人處于一種矛盾復雜的心態之下。但年輕、熱情、執著,又讓詩人掙扎著擺脫現實的羈絆,憧憬著美好的未來。
→帶者這種情感,讓學生讀一讀,體會感情。
3.點一名同學讀前三節,整理思路:要相信未來→原因→呼喚相信未來
4. 小組討論,結合課文理解:
(1) 前兩節選取的意象有什么特點?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2) 第三節與前兩節相比有哪些差異?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緒變化?
(3) 作者為什么要相信未來?
小組討論后,由一名同學整理答案與全班交流討論
總結:
(1) 灰暗→悲涼
(2) 句式,色彩,情緒由悲涼→積極
(3) 未來會“撥開腐爛的皮肉”。露出“堅強的脊骨:,給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5. 詩是心靈的音樂。六月是青春的季節。青年從大海奔去的腳步聲中感受到青春的勃勃生機,同時也會發現,詩歌展示的絕不僅僅是青春生命力的旺盛,它還向我們傳達了青年人的一種探索精神,一種要去接受驚濤駭浪洗禮,讓思想在風浪中成熟的青春和生命的渴望!
6. 小組之間朗讀交流
7. 戴望舒簡介(借助多媒體):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夢鷗,浙江杭州人,現代著名詩人,文學翻譯家。1927年11月,其成名作《雨巷》在《小說月報》發表,戴望舒也因此得到了“雨巷詩人”的稱號。他早期和成熟期的作品多寫愛情苦悶和個人憂郁。先后出版詩集有《我底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共存詩90余首。戴望舒的詩歌既映現了20~40年代的歷史風云,也包含著一代知識分子曲折的思想歷程。
8. 聽戴志勇的《雨巷》的朗讀帶。
9. 布置作業 :完成《學習與評價》“吟誦青春”整個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