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自我保護的能力
人總希望最大程度地保護自己,同學們也不例外,如果知道了自己享有的權利,就要努力維護和享受自己的權利,形成自我保護意識。一個學生被其他同學欺辱、毆打、勒索,他當然能夠感受到這樣做對他不公平,這是對他的正當權利的侵害,學校有責任保護他的這一權利。
就上述事件來說,一個學生被長期欺辱,很多學生都知道了,可老師就是不知道,這難道不令人奇怪嗎?一般來說,老師如果知道實情,不可能不予以制止,這說明那些知情的學生也沒有意識到,那幾個野蠻學生的做法是違法的,是應該得到制止的,否則他們自然會報告校方給予援助和處罰施暴者,這就表明權利意識在學生中是普遍缺失的。沒有權利意識的人就像一群純潔而軟弱的羔羊,一旦有野蠻的豺狼出現在他們面前,他們就沒有絲毫的自我保護的可能。
今天,社會大眾擁有了憲法條文意義的公民地位,擁有很多的權利,這些因為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進程而獲得的權利主要體現在成人領域,在未成年人方面,雖然有未成年人保護法,可是,其法律精神并沒有融入到具體的體制層面。比如,在家庭里面,孩子的權利是否得到保護往往取決于父母的覺悟和道德水準,在學校教師是否真的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公民來對待,僅僅是道義上的要求。.
以暴制暴的循環
“他們能抱成團兒,我們為什么不能?”“他找人打我,我也找人打他,看誰能打過誰。”“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遲早我會讓他在我手里栽跟頭!” 這種以暴制暴的心理,在不少受過校園暴力傷害的學生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尤其是那些長期忍氣吞聲的學生,這種心理更加明顯。在某縣的一所郊區中學,一名13歲的初中生甚至向筆者展示了一把一直藏在書包里的大號水果刀,聲稱這是用來“自衛”的。因為近段時間以來,老是有三五成群的“小混混”在放學路上攔住他們要錢,不給就往死里打。據說,已經有幾個學生先后被他們打傷了。
面對校園暴力,受害的學生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解決問題,自然是愚蠢的,因為它不但不能讓暴力遠離自己,反而會使暴力離自己越來越近,直至使自己完全滑進暴力的泥潭中無法自拔。這種惡性循環的鏈條越長,校園暴力的發展越迅猛,其影響也就越惡劣。
話雖這么說,以暴制暴的所謂“黑道原則“,還是悄然侵入了某些學校,占領了一部分學生的思想、道德陣地。在這個原則的指導下,一些學生開始“拜把子”,在此之后,如果再受人欺負,他們就不再向老師或家長尋求幫助,而是通過拜了“把子”的兄弟或姐妹自行解決。同時,一些學生在受到高年級同學的欺負后,也往往會依賴“拜把子”后形成的團伙力量,變本加厲地在低年級同學身上尋找“補償”:勒索他們的財物,向他們收“保護費”。
某鄉第一初級中學的一名初一男生,他們班的學生在威脅別人時經常說的話是:“再不服氣,我就叫人收你的保護費。”一位張姓家長說,一天,他年僅10歲的兒子突然說要加入學校的“幫”,因為這樣不但可以不把自己的零花錢白白給別人,而且還能向別人要零花錢用。張先生因此而擔心,這些在校園內外橫行無忌的學生幫派,會不會一步步演變成少年“黑社會”。
張先生的擔心并非沒有道理。法學家皮藝軍說:“一般的青少年犯罪團伙和黑社會還是有一定區別的,但青少年團伙是典型的黑社會組織的基礎,最有可能發展成為其外圍組織。比如中國臺灣的‘竹聯幫’就經常到校園尋找自己的發展對象,他們所尋找的對象一般不是單個的孩子,而是青少年團伙,通過雙方的接觸,他們很快將青少年團伙發展為黑社會組織的一部分。一旦青少年團伙這種松散的組織被黑社會利用的話,很容易讓本來只是不良少年的孩子變成真正的罪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