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自我保護的能力
校園暴力并不是近幾年來才出現的,但它的不斷升級,卻是不可否認的,因而也最應引起警惕。事實證明,如今的校園暴力已經超出單純的打架斗毆的可控范圍,它在個別地方甚至正在演變成帶有黑社會性質的團伙,制造敲詐、勒索、搶劫、殺人等惡性刑事案件。
我們不禁要問:校園暴力真的成了教育永遠的傷痛?當花季少年成為犯罪分子,不知他們在行兇作惡時,內心有沒有過膽怯與恐懼?有沒有過對生命的敬畏與珍惜?是什么導致了他們對暴力的崇尚甚至膜拜?誰又該為他們制造的罪惡承擔責任?
如今,暴力文化已成為現代文化生活中部分成年人不可缺少的享受,在此情況下,暴力文化的商品化自然成為商家的最大賣點。雖然我國有關青少年問題的法律一律禁止孩子接觸暴力文化,但實際上沒有可操作的限制性規定。在影視文學作品、音像制品、小報小刊、電子游戲中,青少年可以很方便地接觸到暴力場面。
校園暴力給青少年造成的危害,遠不止皮肉的創傷,更嚴重的是會造成孩子們心靈的扭曲。如果任由這種勢頭發展下去,無疑會在青少年中造成一種不良的暗示:邪惡比正義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價值。這是相當危險的。
家庭教育不當也是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當問到孩子們遇到被同學打時作何反應這個問題時,至少有45%的孩子毫不猶豫地回答“打他”。究其原因,是家長從他們上幼兒園起,就向他們灌輸在學校不能吃虧,遇到誰欺負自己就應以牙還牙、以暴制暴等錯誤觀念。
二、學會健康的情感
在校園暴力中,那些被欺負、敲詐、勒索甚至身心受到嚴重傷害的學生是我們能看得見的受害者,因而他們得到的關懷和幫助也就多。那些施暴的孩子同樣也是受害者,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似乎比被暴力所傷的學生更應得到關懷和幫助。
校園暴力的施暴者主要是“問題少年”,他們的家庭多有不幸,或家境貧寒,或暴力不斷,或父母離異,在此情況下,他們享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和平安富足的生活,加上平時缺乏關懷、幫助、引導和管教,便常常處在違法犯罪的邊緣。
每個人都渴望被關注、被接納,一部分不被老師同學關注的學生更容易產生自暴自棄的心理,甚至用暴力來報復老師和同學,他們認為對物質的占有、對他人的傷害,都是對自我感覺、自我力量的肯定,可以因此重新使自己獲取老師的關注和同學的‘認同’。”心理學家郝若平也指出:“青少年學生正處于心理斷乳期,隨著第二性征的出現,他們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言行舉止趨同于成人,喜歡表現自己,渴望得到別人認同。當他們內心郁積的困惑或憤怒無法釋放時,在感情的沖動下,就可能會通過暴力達到目的。”
青少年面臨的20多種壓力,如學習壓力、家長壓力、人格貶低壓力、經濟比照壓力、孤獨的壓力、家庭暴力壓力、校園內幫派暴力壓力等。每個學生幾乎要同時承受平均12種不同的壓力,有的會更多甚至是全部。生活不是一帆風順的,各種壓力,同學間競爭和矛盾,家庭的變故,包括父母下崗、親人的故去等等,使他們晴朗的天空蒙上陰云,焦慮、失望、悲痛。而每個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又是不同的,若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就有可能造成他們情緒消沉、抑郁、自卑,甚至發生一些極端行為.事實上,一旦明白了施暴者也是受害者的道理,我們就可以對癥下藥,將施暴者也轉化成正常的、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孩子,同學們也應該倡導平等、公正、富有同情心和憐憫心的非暴力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