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教學設計
2.貨幣的產生(板書)
引導學生討論“教材p4探究活動二”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貨幣產生的四個階段
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的交易活動主要是一種物物交換,當時的交換非常偶然,因為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比較低,物品品種很少。
隨著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發展,交換越來越頻繁,交換范圍越來越廣,交換難度也越來越大,經常出現“教材p4探究活動二”所描述的情況。
為了克服這些弊端,人們找到了解決的辦法,先把自己的物品換成市場上大家都樂意接受的商品,然后再用這種商品去換回自己所需的東西,這些大家都樂意接受的商品被稱作“一般等價物”。在歷史上,曾經有過許多商品充當過一般等價物,如貝殼、龜殼、皮革、布帛、牲畜等。
但問題又出現了,如貝殼,比較小,容易碎,大宗交易非常不方便;牲畜會老,會死亡;布帛容易污染破碎,攜帶不方便。后來,金銀由于具有體積小、價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損、便于保存和攜帶等優點,逐步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了一般等價物。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就是“貨幣”。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
偶然的物物交換→擴大的物物交換→一般等價物→貨幣(副板書)
3. 貨幣的含義: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板書)
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貨幣為什么那么神奇,可以換回我們需要的任何商品呢?這就使我們有必要了解貨幣的職能,也就是貨幣的作用。我們通過設計一個情景解決這一問題:
【情景】七年后,你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假設每個月工資XX元。201x年8月,在你努力工作了一個月后,你拿到了你人生的第一筆工資XX元,說說你的打算?
【學生答1】交給父母
【師點評】這類同學是很典型的中國式孝順子女,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相信他們一定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
【學生答2】自己放家里存起來,以備需要
【師點評】這類同學應該是對生活很有計劃的人,相信他們的人生道路會在平穩中前進,但要注意錢的安全性。
【學生答3】買一點股票,開始投資實戰
【師點評】這類同學很有投資頭腦,相信他們在生活中能抓住屬于你的機會。
(買股票的問題可以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酌情處理,也為第二單元《投資與理財》知識的教學做好鋪墊)
【學生答4】到市場享受用自己賺來的錢購物的樂趣(為家人和自己買禮物)
【師點評】這類同學是生活的樂觀派,也是拉動國家經濟增長的動力之一。
【問題】 到市場買什么?大概花多少錢?
【學生答4續】300元給爸爸買一塊手表,200元給媽媽買件衣服,100給自己買一件衣服,還剩1400元。
【問題】如果你在離開市場時,又發現了一個自己夢寐以求的筆記本電腦,標價3000元,你怎么辦?
【學生答4續】下個月再買;如果有信用卡,現在就可以先透支1600元,下個月再還錢……
【師歸納】我們一起分析一下,在同學們的這些選擇中貨幣分別發揮了它的什么職能:
(1)XX元存起來——退出流通領域,作為財富保存起來——貯藏手段>
(2)買一些股票,300元買手表,200元給媽媽買件衣服,100元給自己買一件衣服——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流通手段(實實在在的錢,即現實的貨幣>
(3)標價3000元——標明筆記本電腦價值大小——價值尺度——觀念中的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