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經濟常識知識點整合
4、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應當使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和管理創新。
5、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6、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道路。
7、產品結構調整。要以市場為導向,依靠科學技術,生產優質、高效產品,開發新產品,滿足市場多種需求。
8、地區結構調整。要發揮區域比較優勢,發展特色經濟,加強宏觀調控,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9、城鄉結構調整。實施小城鎮戰略,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實現城鄉經濟良性互動。
10、“促轉變”一方面要調整舊有的不合理的結構,另一方面要尋求新的增長動力和新的發展空間。
(四)財政在經濟結構調整中可發揮以下作用:
1、大力支持所有制結構調整和完善,促進非國有經濟的發展。
2、合理運用財政貼息手段和稅收政策,促進企業改革與發展。努力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以及財政與經濟的良性循環
3、加強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重點解決資金缺口的問題。
4、加緊解決制約消費結構升級的一系列體制和政策問題。財政要鼓勵人們消費,引導消費,以消費來帶動經濟結構的調整。
5、對衰退行業和地區實施必要的財政援助,從稅收等方面加強落后生產能力的淘汰。
6、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增強國有企業技術改造能力。
7、完善轉移支付制度,促進區域經濟的平衡發展。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就是財政要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支持,實行均等化為標準的轉移支付制度。
五、環境保護(防災減災,努力應對氣候變化,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一)環境保護的原因(必要性)
1、環境保護既關系經濟發展,也關系社會文明,
2、是改善民生、提高生活質量的必然要深圳市。
3、加強生態環保,更好地保護地球家園,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
(二)加強生態保護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環境
1、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推進大江大河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等,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
2、要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抵制高耗能產業過快增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強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
4、加強氣候變化的科學研究和應對極端氣候事件能力建設。
5、完善環保科技和經濟政策,保護環境。
練習:
1、 低碳經濟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大趨勢。要發展低碳經濟
①建立健全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②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③技術進步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加大技術研發力度 ④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實施碳排放權交易,改變碳排放地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政府研究征收碳稅的主要經濟學依據是
①市場調節自發性缺陷和弱點的客觀要求 ②通過增加碳排放企業的生產成本,激勵企業生產向低碳方向發展 ③政府征收碳稅,重要的是實現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的目的 ④稅收是國家調節經濟的重要杠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