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視化編程的概念與方法--
2.知識講解也采用“任務驅動”
本節課中對對象的caption屬性和名稱屬性的講解有了小小的嘗試。由于他們默認的屬性值是相同的,為了將他們加以區別在以往的上課時我總是對比著講這兩個屬性,結果事與愿違,學生反而將這兩個屬性混淆起來了。而這次我做了小小的改進:首先在界面設計時,我強調一般命令按鈕上會顯示一些提示性文字,我們可以通過修改他的caption屬性來修改這些提示性文字。對象的名稱屬性并沒有馬上講解,而是在需要寫代碼時我才提問“鼠標單擊那個命令按鈕……”學生一般會用命令按鈕上顯示的文字來稱呼這個命令按鈕,這時我緊緊的抓住他們的回答反問到“這個命令按鈕上顯示的文字是‘b’,那它就叫b嗎?每個對象都有自己的名字,……”此時才引出對象的名稱屬性。通過這樣的改進不僅將名稱屬性和caption屬性的含義表述清楚了,而且學生很容易的將兩者區分出來了。
3.將抽象的概念通俗化
概念的講解一直是我多年來對頭痛的事情,對概念的理解是一個自身領悟的過程。
上課時我總是為了能讓學生明白某個概念的含義而冥思苦想我應該用什么樣的語言來描述這個概念的含義。上完本次課后,我體會到由學生易懂的知識入手,然后在遷移到枯燥難懂的知識上來。不僅便于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也能烘托課堂氣氛,將復雜問題簡單化,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4.不足之處
在本次課中我忽視了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讓學生來展示一下制作成果。這節課上學生積極踴躍,而我確沒有能夠給學生搭建一個平臺來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很多同學在制作完程序后都很興奮,不斷的舉手告訴我說自己已經做完了。而我也沒能給學生及時的鼓舞,學生的積極性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評析】
本節課將通過身邊熟悉的事物──手機,把枯燥難懂的概念進行簡單的詮釋,并通過vb本身的可視化編程環境,讓學生在模仿教師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獲得小小成功的喜悅,激發他們想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本節課的兩外一個亮點在于教師的任務的選取。上課伊始,教師剛剛展示完這個程序后,學生就表現出了強烈的學習欲望和學習熱情。事實上,整節課上學生都持有積極學習的態度,由以往的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
另外本節課上教師對細節的把握比較到位。過渡比較流暢,一節課的內容很自然完成一環扣一環,而且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提問方式前后呼應,符合學生的思維習慣,便于學生分析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