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高中音樂鑒賞全冊教案2
第五單元亞非音樂神韻
——大自然 和諧 和平
第十一節 《非洲歌舞音樂》教學設計
一、 學習目標(一)欣賞幾首有代表性的非洲民間音樂,感受、體驗非洲民間音樂的風格特征,并能表現出非洲歌舞音樂的主要特點。(二)參與唱、奏、跳的實踐活動,從而探討非洲歌舞音樂中歌舞、樂器、舞蹈三個方面的音樂特點,在自身的體驗活動中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三)初步了解非洲音樂的概況,知道非洲音樂的功能。二、 教學重點、難點重點:欣賞教材提供的幾首非洲民間音樂,感受、體驗非洲民間音樂的風格特征,在參與實踐活動中了解非洲音樂的功能。難點:了解非洲音樂的功能,感受、體驗并掌握節奏特點。三、 教學內容安排(一)舞蹈鼓樂《男孩之舞》(二)鼓樂《鼓舞》(三)歌曲《非洲贊歌》(四)馬林巴演奏《門庫爾雅》四、 教學資源(一)運用《鼓舞》的兩個基本節奏型,指導學生模仿。(1)║:ⅹⅹ ⅹ∣ⅹⅹ ⅹ∣ⅹⅹ ⅹⅹ∣ⅹⅹ ⅹ :║(2)║:ⅹⅹ ⅹⅹ ⅹ :║: ⅹⅹ ⅹⅹ ⅹⅹ :║(二)教師充分利用教學參考書,了解非洲音樂的相關音樂知識。(三)老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上馬林巴樂器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其形狀、基本結構、所用材料等。(四)教師引導學生到學校圖書館或本地區的書店及網站搜集有關非洲歌舞音樂的資料http: // /search五、 教學方法與指導策略(一)教學方法:1.用體驗式的教學方法,體會《非洲贊歌》中無任何裝飾音的旋律走向;鮮明而單一的節奏;曲調與伴奏、說唱、喊叫聲、獨奏等交替進行的音樂特點。2.指導學生用合作式的方法會用所學習的非洲音樂的基本節奏為歌曲《非洲贊歌》片段伴奏。3.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一系列的感受和體驗活動與過程中,探究關于非洲歌舞音樂的知識與特點,建議可以通過課堂評價的方式進行口頭或書面總結和歸納出非洲歌舞音樂的特點。(二)學習指導策略建議1.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聆聽歌曲《非洲贊歌》,感受、體驗非洲歌舞音樂的特點。2.聆聽樂器馬林巴演奏的樂曲《門庫爾雅》,在通過觀察教材上馬林巴的圖片根據自己的理解表述出音色特點,基本結構、形狀、制作材料等。3.觀看各種鼓的圖片或音像資料,說出制作材料并利用自制的鼓模仿、學習“鼓語”敲擊方法。4.聆聽鼓樂《鼓舞》,《南孩之舞》,探究鼓在非洲音樂中的功能和用途。學習《鼓舞》片段,體會鼓手以有力的身體動作,敲擊出洪亮的、富有震撼性的鼓聲。5.學生活動,分別播放爵士樂和非洲歌舞音樂,并讓學生跟隨音樂舞蹈,感受非洲音樂和爵士樂之間的聯系。六、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一、導入:通過聆聽《男孩之舞》片段讓學生初步感受、體驗非洲音樂的特殊性,從而提高學生的興趣。1.播放賽內加爾鼓樂《男孩之舞》片段,結合課本上的圖片,啟發學生想象鼓樂演奏的情景并讓若干學生自由的跟著節奏跳起來。2.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剛才播放音樂的特殊性。1. 學生聆聽和舞蹈,感受、體驗非洲民間音樂的特殊性。2. 并用自己的語言表述。3.學生提出不同見解。二、新授:(一)欣賞《鼓舞》片段(二)欣賞《非洲贊歌》(三)《門庫爾雅》1.教師把學生的表述進行總結并引出非洲音樂的節奏特點;2.介紹鼓樂《男孩之舞》和《鼓舞》3.播放各種非洲鼓的圖片播放音響《鼓舞》片段,4.指導學生拍手模仿音樂中兩個基本節奏型,引導體驗節奏變化(速度、重音、強弱變化):①║:ⅹⅹ ⅹ∣ⅹⅹ ⅹ∣ⅹⅹ ⅹⅹ∣ⅹⅹ ⅹ:║②║:ⅹⅹ ⅹⅹ ⅹ :║: ⅹⅹ ⅹⅹ ⅹⅹ :║通過這樣的練習使學生認識到鼓的音色和節奏在非洲音樂中的重要性。1.簡介《非洲贊歌》2.播放音響《非洲贊歌》,讓學生體會無任何裝飾音的旋律走向;鮮明而強烈的單一節奏;曲調、伴奏、說唱、喊叫聲、獨奏等交替進行的音樂特點。 3.指導學生以合作的方式,用所學習的非洲音樂的基本節奏型為歌曲《非洲贊歌》伴奏。讓學生在自身的體驗活動中加深對非洲音樂特點的理解。1.播放《門庫爾雅》,讓學生自己聽辨伴奏樂器是由什么材質構成的。2.介紹伴奏樂器馬林巴(基本構造、形狀、制作材料)并展示圖片。3.聆聽器樂曲《門庫爾雅》,讓學生表述馬林巴的音色特點。4.教師進行點評。1.學生觀看圖片2.學生感受非洲鼓的音色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拍手模仿。3.體驗非洲鼓樂的節奏,可做逐人連續的練習4.學生討論鼓在非洲音樂中的重要性。1.聆聽音樂并感受其特點。2.學生分組合作,為《非洲贊歌》伴奏。1.學生聆聽并回答2.學生觀看圖片3.學生聆聽音樂,根據自己的理解,表述馬林巴的音色特點。三、拓展與探究1.分三組討論第一組:非洲歌舞的特點第二組:非洲音樂社會功能第三組:非洲音樂的風格特征2.教師總結3.分別播放爵士樂和非洲歌舞音樂,并讓學生跟隨音樂舞蹈,感受非洲音樂和爵士樂之間的聯系。1.學生分組討論2.學生跟隨音樂舞蹈四、課堂小結欣賞了幾首具有代表性的非洲民間音樂,感受、體驗了非洲民間音樂的風格特征,在參與實踐活動中了解了非洲音樂的功能及特點。七、評價設計(一)通過本課的學習,談談非洲歌舞音樂有哪些特點?又有哪些社會功能?(回答形式教師可以根據情況或采用口頭回答或采用書面回答問題)(二)引導學生自由組合,用非洲音樂和歌曲編排非洲舞蹈動作進行表演。師生共同評價。 第六單元 歐洲民間音樂 拉丁美洲音樂第十二節歐洲民間音樂--風笛 排簫 歌聲 教學設計一、學習目標(一)學生能認真聆聽具有代表性的歐洲民間音樂保加利亞民歌《鳥兒在歌唱》、蘇格蘭民間樂曲《優雅》、羅馬尼亞民間樂曲《森林的多伊娜和婦女的舞蹈》以積極的態度學習,了解歐洲民間音樂文化,在實踐表現活動中感受、體驗其風格特點。(二)在鑒賞中初步感知風笛、排簫及“歐亞唱法”民歌的音樂特點。(三)能運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對歐洲民間音樂于歐洲藝術音樂的關系進行簡單的探究。二、教學重、難點重點:欣賞保加利亞民歌《鳥兒在歌唱》、蘇格蘭民間樂曲《優雅》、羅馬尼亞民間樂曲《森林的多伊娜和婦女的舞蹈》,感受、體驗歐洲民間音樂風格特點。難點:初步探究歐洲民間音樂于歐洲藝術音樂的關系。三、教學內容安排(一)賞析由蘇格蘭風笛演奏的器樂《優雅》,由羅馬尼亞排簫演奏的器樂曲《森林的多伊娜和婦女的舞蹈》及用“歐亞唱法”演唱的保加利亞民歌《鳥兒在歌唱》重點放在對兩首器樂曲的賞析上。(二)對“歐洲音樂”概念的認知和對“歐洲唱法”、“美聲唱法”“約德爾唱法”概念上的認知與區分。四、教學資源(一)教科書《音樂鑒賞》、《教師用書》所提供的知識內容與課本配套的多媒體資料課件資源。(二)課前網上搜集有關歐洲歷史地理、風俗民情、文學藝術的文字、圖片等資料,注重學生資源的充分發揮和利用,引導學生的參與意識。五、教學方法與指導策略(一)本課采用教學中常用的比較欣賞法開展教學,引導學生利用直接審美經驗和已有知識水平,聆聽比較不同民族音樂里的不同風格,探究音樂作品中的音樂與文化、風格與表現要素、民間音樂與藝術音樂等的聯系。如在欣賞用“歐亞唱法”演唱的保加利亞民歌《鳥兒在歌唱》時,可讓學生聆聽《孤獨的牧羊人》、《我的太陽》等不同唱法的歐洲聲樂作品,讓學生在比較中分析、感悟各種不同演唱方法的基本特點,體味各自間獨特的魅力。(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鼓勵學生主動探究歐洲民間音樂在體裁與形式、風格色彩、表現手段等方面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如在初步聆聽樂曲后,引導學生說出主奏樂器在音色上有什么特點?風笛和排簫在音色上有什么不同?在課堂上欣賞后有什么新的感受等,然后由學生利用音樂要素來分析樂曲的特點,分析要把握好尺度。 學習指導策略: 在本課實踐和參與活動中,學生需要在聆聽中聽出主題,聽出變化,聽出音色,并在體驗中哼唱、熟悉音樂主題。在討論歸納這部分參與活動中,學生是主角,教師是引領者、合作者,學生擁有充分表現意見——討論——達成共識的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過程。六、教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