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教學反思(精選4篇)
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教學反思 篇1
這一篇略讀課文,生動再現了兩千多年前中國與安息古國交流的一幕,再現了西部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讓學生對絲綢之路有個較深刻的印象,對其中敘述的'故事產生興趣從而加深對絲綢之路的了解。
教學這一課,我主要是訓練學生的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理解一些重點語句的能力。此外,文中還出現了較多的四字詞語,其中“栩栩如生、美輪美奐”是學生必須理解但又較難掌握的,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提點。從文章的敘述看來,如果單純讓學生在讀過文章之后就概括,有一定的難度。因為課文不僅歷史和現實交錯,而且其時的歷史相對遙遠。鑒于此,我采用板書填空的方法,讓學生在認真讀過文章之后把空缺的重要部分補上去,文章的主要內容就出來了。而在領悟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時,讓學生依據課文中間部分的內容進行分角色表演,調動了他們的興趣和積極性,整個課堂氣氛也比較活躍,效果較好。
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教學反思 篇2
在我與孩子們共同學習完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23課《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與《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兩首古詩之后,我明顯感覺到孩子們對古詩的學習充滿了越來越濃厚的興趣。一課時上完了兩首古詩后,再利用一課時來繼續開展“西湖美”的古詩誦讀會便應運而生。一課結束時,我懷著激動的心情寫下了我的課后小記。
一。誦讀、吟唱入詩境,放手還給學生一片學習的自主天地
誦讀乃學詩之根本,古人學詩為作詩,今人學詩為傳承與怡情。在這次活動中,誦讀的多樣性被靈活的小組學習活動演繹和格外精彩。誦讀組的由誦到背,讓學生感受到一種真實的學習過程,雖然不全是在課堂中背誦出來,但課前的活動準備同樣是一個不可替代的學習過程。特別是學生在課前所準備的詩配樂的活動展中,讓我真的驚嘆,學生的潛能是不可估量的。他們選樂之合適,按排不同的人讀不現的詩,其安排之合理使原本很陌生的一些古詩一下子就走進了課堂,是那么自然,那么流暢。這是學生在課外的自學準備中不僅具備了學詩、悟詩的能力,也同時也發展了他們處理學習中具體問題的處理能力。這是我在開展此次活動之間多少次擔心的問題,如今,他們小組成員的構成與詩的學習任務配對得恰如其分。誦讀與唱歌能力較強的學生都集中在這兩個組中,他們各自發揮著自己的'作用,課前那樂此不疲的身影時不時地浮現在我眼前。一時間,我不由地嘆道:“詩海之大,學生有足夠的能力遨游!”有時候,再好的“耕種”也不如給孩子一些“自留地”。
二。寫詩、畫詩入佳境,開拓古詩學習的新途徑
一直以來,我們提倡簡簡單單、輕輕松松教語文、學語文,在不知不覺中很多教師在注意了片面追求效率的同時,卻丟失了語文學習的趣味性與藝術性,使語文課直指品詞讀句的狹隘范圍;仡^看看我自己在本次綜合性學習的目標設置中,也不乏語言學習性強的指向,但是我更看好一些有效的教學策略。寫詩、畫詩這兩個實踐活動,看似寫寫畫畫而已,但實則是本次活動進入另一個更高層次的教學目標。這不僅要求學生讀詩,還要求學生把詩讀懂、讀好。寫字,充分展現學生的語文素養,畫詩,則是檢驗學生是否用心讀詩的絕妙之處,這個任務是隱藏在這個活動中的,這樣的做法避免了學生對品讀古詩的畏難情緒的產生。一則發揮了這部分學生特長——畫畫,二則也讓他們在“畫什么”“畫成什么樣”這兩個問題的思考中真正走進他們能走近的古詩。特別是在學生解讀自己的畫作時,則掀起了不小的學習熱潮。不僅解讀的學生密切關注古詩,而且其他聽的學生也關注古詩。特別是對于《蘇堤春曉》一詩中“何處黃鶴破瞑煙,一聲啼過蘇堤曉!钡睦斫膺^程很讓人回味。在畫作中,學生畫了一只鳥在晨霧的籠罩下,正在蘇堤上飛。另一個學生把上指出他畫錯了,認為一個“過”字讓畫面應該停留在黃鶴已由遠而近沖破晨霧,飛過蘇堤向著朝霞出現的地方。在反復的推敲下,畫作學生認識到了自己解讀有誤,其學生則在此過程中,充分感受到了一個“過”字在全詩中的重要與精彩。
同時也讓他們感受到了品味字詞的樂趣,西湖美景也在這個辯析的過程中呈現她西子般的秀麗。
三。以教材為依托,再遠也有回歸的航線
以本為本,是我們在保障教學有效性過程中要注意的一個原則。如何盡最大可能發揮教材的作用,這是考驗我們語文教師智慧的時候。正如很多教師所說,一個學期4個多月,就學26篇課文,學生的語文素養從哪里得到夯實呢?在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把教材當成一個例子,而且是一個可以得到延伸拓展的例子,可以再度利用的例子!豆旁妰墒住分械膬墒坠旁娛呛芫哂写硇缘模酥,還有與它相似的或迥然不同的,學生在完成課內學習時,我們就要著力于為他們尋求多維度的學習空間。在本次的誦詩會上,學生不僅能讀會唱,還能寫會畫,更能說會品,這是由于學習空間的拓展所帶來的學習能力的發展。這時,學生古詩的誦讀、積累、感悟能力就與我們的教材要求達到高度的統一。
四。“重詩輕人”,教與學的習慣都有待改進
由于活動豐富,學生在本次活動中主要以展示為主,所以有些方面不能兼顧,這也反映出本次古詩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詩,是詩人生命的再現,當我們接觸到一首詩時,應首先讀詩人,這在平常的教學中是注意到的,但在本次語文實踐活動中學生大部分都忽略了一點。同時,我也注意到,對于詩人的生平與時代背景的了解,我們往往都只注重課堂的“簡介”,而沒有真正在課前、課后去了解詩人。因此,這導致了我們學生“重詩輕人”的學習習慣,使得這次活動中,學生對詩的演繹缺少了一些真實生命的氣息。因此,一切問題的根源還是在“教”的引導上。
一次嘗試,一點收獲,一些遣憾,在閱讀教學之后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生活動還有很大的空間。這是一塊煥發教材魅力與教師魅力的“自留地”,古詩教學的在此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既要拓展它的短小精悍,也要發揮它的意韻無窮,讓一首首流芳百世的古詩洋溢出她最悠遠的生命活力。
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教學反思 篇3
《梅花魂》是歸國華僑陳慧英所作,課文以梅花為線索,作者通過回憶自己和外祖父在國外一起生活直至分開的一段經歷,表達了對已故外祖父的深切懷念,熱情歌頌了老一代華僑眷戀祖國,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文章以梅花喻人,結構嚴謹,前后呼應。回顧整堂課的教學,總結如下:
教學中,我就課題進行解剖,直接導入課文中心,讓學生一下子抓住文章中心,整體上把握課文,起到很好效果。教學伊始,熟讀課文,學生知道課題中“魂”實際上是“精神”,找出梅花精神,也就是文章的中心句“不管歷盡多少磨難,受到怎樣的欺凌,從來都是頂天立地,不肯低頭折節”,這也正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因此,如果請你換個題目,我們可以換成什么呢?學生議論紛紛,有的說可以換成“民族魂”“松樹魂”……通過換課題,學生了解到: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就是祖國的代表,愛梅花和愛祖國是統一的。
教材無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后,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閱讀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本課教學后,讓學生聯系王安石的《梅花》,說說中華民族具有梅花高潔氣節的人,幫助學生體味梅花傲雪的精神,產生贊揚并學習這種品格的動機和愿望,也使學生明白外祖父愛梅花即是愛祖國這一思想感情。同時我讓學生欣賞余光中的《鄉愁》、李白的《靜夜思》、張繼的《楓橋夜泊》,讓學生了解余光中、李白、張繼的“思鄉”和文中外祖父的“思鄉”有什么不一樣,使學生們了解到了更多有關思鄉之情、離別之情的詩歌,使他們對這種感情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
本文中心突出,借物抒情,對于這一點,學生讀上幾遍,讀熟以后就很容易明白,那么文章是怎么借物抒情的?需要仔細探究,學生再次讀文就會發現,作者借梅花來抒發情感,用的是外祖父和梅花之間的幾件事來表現主題的。課文中寫的五件事,有的直接寫外祖父對祖國的懷念之情,如,教小外孫女讀唐詩宋詞而且讀著讀著就流出眼淚,因不能回國而難過得大哭起來;有的卻是通過寫愛梅花而間接反映外祖父的愛國心的,如,對一幅墨梅圖的珍愛,在離別前把墨梅圖送給外孫女,在快要開船時把繡著梅花的手絹給了外孫女。
回顧這堂課的教學,感覺有不少遺憾:這篇課文在其他教材中是用兩課時的.,我們在備課時,把以前的課件拿來就用,沒有深入研究,精心準備,導致教學節奏按照兩課時標準教學,教學知識點抓得不準,致使部分教學任務沒有完成,需要其他時間補充。
在以后教學中,在導入課文學習時,就應該播放用多幅梅花的圖片配以古色古香的民樂的課件,同學們在驚嘆梅花的美麗之時,對梅花開放時的環境狀況就會有一個清晰的印象。此時,我應在課文中心句出現的地方再用一次圖片展示,讓學生們再對“梅花魂”有一次感情的升華,使他們理解為什么身處異國的外公會對梅花念念不忘,倍加珍惜。
1.因為本次口語交際的話題與課文結合得非常緊密,所以在導入中回扣課文,既復習了前面的內容,又為本活動作了鋪墊。
2.小組合作交流。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同學們在熱烈的討論中掌握本次口語交際的要點。
有些孩子注意力好分散,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不注意傾聽。因為小組較多,所以我并沒有及時發現并加以引導。
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教學反思 篇4
是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平移和旋轉是常見的、也是比較簡單的運動方式,教學平移與旋轉的知識,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觀察、描述物體的運動,從而促進空間觀念的發展。首次教學平移與旋轉,對它們的認識只能是初步的,只要求結合實例認識,不進行抽象的描述,更不下定義。在方格紙上平移的圖形應該是直線圖形,而且是比較簡單的圖形。只要求平移一次,或是水平地左、右平移,或是豎直的上、下平移。主要的教學環節分為:
1、識平移、旋轉的教學活動。
2、格紙上平移圖形的教學活動。
在安排圖形平移的練習時本著兩個基本原則:一是平移的圖形要簡單,邊數不宜多,不要出現曲線圖形;二是平移的距離要稍遠些,防止圖形平移前后有重疊的部分。但是在教學之后,從作業反饋上還是存在很多問題。主要有一下幾點:
一、找方向
由虛線圖形—實線圖形就是圖形平移的方向,學生很容易搞混。
二、兩種窗戶和窗簾。
重合是門是平移,推拉的門是旋轉;窗簾既不是平移也不是旋轉,因為窗簾雖然在移動,在改變形狀了。無論是平移還是旋轉都是位置發生變化,但形狀和大小都不變。
三、找對應點。
在平移時,原來圖形左邊的點,在平移后學生會把當成平移后的`圖形右邊的點。
四、不在方格圖交叉點上的“特殊點”。
以上是學生出現錯誤最多的地方。為了改正和避免此類錯誤的再次發生。在課上結合作業上的題目讓學生自己講一講,老師歸納出解決方法。讓學生體會在做題時要用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