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絲綢之路》教學設計
學科名稱
《絲綢之路》是小學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下冊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中的講讀課文。
班級情況,學生特點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45人,其中女生24人,男生21人,漢族學生19人,少數民族學生26人。該班大多數同學喜歡學習語 文,有濃厚的學習興趣、思維敏捷、善于思考、語文綜合素質較好,同時也具備了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學困生缺乏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學習興趣不濃,需要老師時常督促。
教學內容分析
該篇課文是本冊中的第一組課文中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以西部的歷史文化為啟迪和主題,展現了西部歷史文化的繁榮和悠久,在本課中重點要讓學生領略該主題,使學生在學習表達方法的基礎上掌握這一點。
教學目標
1.認識“矗 凹”等七個字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說出這條路被稱為“絲綢之路”的原因,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3.讓學生采用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學會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從網上查閱關于絲綢之路的其他知識,能用簡潔的話介紹,從而培養他們的信息素養及語言組織、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及難點學生理解絲綢之路的重要意義及絲綢之路的價值
教學課時1課時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掛圖
學生準備:搜集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導語:有一條路,東起我國的漢唐古都長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羅馬。這條路,承載了無數的駱駝與商旅;這條路,傳播了東方的古老文化;這條路,傳承了東西方的友誼與文明。它是東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讓我們一起隨著一座古樸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時空的阻隔,一起走近──絲綢之路。
2.齊讀課題。
3.讀了課題,你有什么疑問?
(學生自由提問,板書比較主要的問題。如:為什么稱作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有什么價值或意義?對于比較簡單的問題可由學生互相解答)
4.帶著同學們的問題,讀一讀課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檢查預習情況
1.選擇一種你最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把你特別喜歡的地方,或者讀得不太通順的地方多讀一讀。
2.和同學交流一下你最喜歡的部分,讀給他聽一聽,如果能說說理由,就更好了。
三、閱讀課文,交流體會
(一)體會絲綢之路東西方物質文化交流的價值。
1.出示句子:“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系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
2.讀讀這個句子,你體會到了什么?
3.你是怎樣理解“聯系”這一詞語的。文中描寫“我們”是怎樣“聯系”的?
4.再讀文章,用筆勾一勾你認為有價值的地方。
5.集體交流
(預設:學生會找出中國使者和安息國互相交流的地方。找到中國使者為安息國帶去了“綾羅綢緞”,而安息國則將自已國家的”駝鳥蛋”,以及特色文化“魔術”、“雜技”等獻給了中國。如果個人學生沒有找到,可以再討論)
(二)體會絲綢之路在東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國與中國在進行交流的時候,兩國人民都是怎樣的心情呢?小組內進行分角色朗讀,注意模仿一些動作與表情,體會一下兩國人民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