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王冕教學反思
少年王冕教學反思
25日上午在和平東校完成2011區級公開課,從備課到上課結束,感觸頗多,有許多地方值得反思,下面就課的設計,
教學的效果,教學中的問題做如下反思。
25日三位老師都是執教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第24課《少年王冕》,這是一篇敘事寫人的文章,文章出自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當時拿到課題時,心中不是很慌,因為這是自己上過的一篇課文,對于第一課時的設計,幾個大環節自己心中是有數的,但是我覺得上課要有所突破,這就成了我現在上課的瓶頸,在這節課的設計環節中,我還是抱著夏春梅師父所說的“心中要有學生”這一理念,設計課還是要為學生服務,“導入課文”環節要能給激起孩子的興趣,“初讀課文”環節要讓學生熟悉課文,“理清脈絡”環節要讓學生理清結構……但是還是覺得瓶頸的突破還是不夠成功,只能說中規中矩,不夠精彩。
在上課的過程中,和孩子的配合似乎不夠默契,課堂的氣氛始終不是十分活躍。后來下課請教劉校長時,劉校長的一番話提醒了我,劉校長說:“就像自育自學課堂中一樣,我通常是不建議借班上課的,因為不是本班的孩子你根本不能把握他們的特性。今天,你的這節課,沒有大的問題,學生的氣氛調動不起來也不奇怪,你也不知道他們是什么樣的班級,你的這個設計在陌生的班級中進行上課,本來就是有風險的。”雖然劉校長給的提醒中帶有很大的安慰,但是我覺得課堂的效果,還是取決于老師的調動啊!可能是我開始見學生時,被他們的“活躍”嚇壞了,不太敢放開手腳調動,上課時,班主任老師在場,學生反而異常“聽話”,現在的孩子們,下次可要吸取這次的教訓了。
在課后,錢老師,夏主任都指出我很多細節上的小問題,比如引號的使用,課件中音樂的使用,檢查課文時學生讀錯了字音等等,都是我備課時應該注意到的地方。
最后用錢老師的一句話做總結,“在過程中進步”!希望我們所有參賽的選手都能在評比中進步,在進步中收獲,在收獲中開心。
少年王冕教學反思
有幸聆聽了兩位做課教師精彩的示范,受益匪淺。做課教師親切的教學態度、充滿激情的教學語言、機敏的課堂調控能力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少年王冕》這篇課文按時間線索記敘了王冕七歲時父親去世,靠母親微薄的收入讀書,后來因家境貧寒,十歲棄學替人放牛,卻仍不忘讀書學習;十三四歲邊放牛邊學畫;十七八歲終成“畫荷花的高手”,離開秦家,在家繪畫讀書,仍不忘孝敬母親的故事。贊美了王冕勤奮學習,孝敬母親的美好品質。
兩節課上都有多出閃光的亮點。第一,教師注意閱讀方法的指導,比如,第一位做課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娘,我在學堂里也悶得慌,不如幫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這樣可以貼補些家用,還能帶幾本書去讀呢”這句話時,學生的感知停留在表層上,這時教師引導學生讀讀上面母親說的話,想想王冕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這句話,這種聯系上下文的閱讀方法對理該句意思是行之有效的。
第二,做課教師重視引導學生抓關鍵詞來感悟文章內涵,體味人物形象。例如教學第 自然段時,第二位教師緊緊抓住兩個“舍不得”這個詞語進行品詞析句,從王冕“舍不得什么,舍得什么”理解、感悟王冕孝敬、體貼母親以及勤奮學習的美好品質,這樣更能使人物形象鮮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