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王冕課文(通用3篇)
少年王冕課文 篇1
王冕是元末明初人,他的家鄉在今天的浙江諸暨。王冕七歲時父親就去世了,靠母親做些針線活供他讀書。
眼看三個年頭過去,王冕已經十歲了。一天,母親把他叫到面前,說:“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誤你。這幾年年成不好,只靠我做些針線活兒掙的這點錢,實在供不起你讀書。如今只好讓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王冕說:“娘,我在學堂里也悶得慌,不如幫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這樣可以貼補些家用,還能帶幾本書去讀呢。”
第二天一早,母親便同王冕來到隔壁秦家。秦家人牽出一頭水牛來,交給王冕,指著門外說:“離這不遠就是七泖湖,湖邊的草地上有幾十棵合抱粗的垂楊柳,十分陰涼。牛要渴了,就在湖邊喝水。我每天供你兩頓飯,早上再給你兩個錢買點心吃,只是做事要勤快些。”母親謝了秦家,替王冕理理衣服,說道:“你在這里處處都要小心,每天早出晚歸,免得讓我牽掛。”王冕一一答應,母親含著眼淚回去了。
從此,王冕白天在秦家放牛,晚上回家陪伴母親。遇上秦家煮些腌魚臘肉,他總舍不得吃,用荷葉包了回家孝敬母親。每天給的點心錢,他也舍不得花,積攢一兩個月,便偷空來到村學堂,從書販子那里買來幾本舊書。白天牛吃飽了,王冕就坐在柳樹陰下看書。
不知不覺三四年過去了,王冕讀了不少書,也明白了許多道理。一天,正值黃梅時節,天氣悶熱,王冕放牛累了,便在綠草地上坐著。轉眼間,陰云密布。一陣大雨過后,天空中黑云邊上鑲著白云。陽光透出來了,照得湖水通紅。山上青一塊,紫一塊;山下樹木蔥蘢,青翠欲滴。樹枝像水洗過一般,綠得尤其可愛。湖里有十來枝荷花,花苞上雨水點點,荷葉上水珠晶瑩透亮。王冕不禁看得入了迷,心里想道:“古人說‘人在畫圖中’,真是一點不錯?上н@里沒有一個畫工,把這荷花畫下來。”隨后轉念又想:“天下哪有學不會的事?我何不自己畫幾筆?”
自此以后,王冕就把攢下來的錢托人到城里買些顏料,學著畫荷花。起初畫得不好,三個月之后,便大有長進,那荷花的精神、神態、顏色,沒有一處不像真的。鄉里人見他畫得好,竟拿錢來買。王冕的荷花越畫越好,這消息一傳十,十傳百,諸暨一帶都曉得他是個畫荷花的高手,都爭先恐后來買他的畫。王冕得了錢,就買些好東西孝敬母親。
到了十七八歲,王冕離開了秦家。他每天畫些畫,讀讀古人的詩文。春光明媚的時候,王冕就用一輛牛車載著母親,到村上湖邊走走。母親心里十分歡喜。
少年王冕課文 篇2
《少年王冕》這篇課文講的是元朝著名畫家詩人王冕小時候輟學放牛、學畫荷花的故事,通過學習課文,讓學生認識到少年時期的王冕,感受并學習王冕的'孝敬長輩和勤奮學習的品質。
在課堂教學中我采用了抓課文重點段落(第2,4,5自然段)的教學方法,對課文進行了適當的取舍。教學中塊面比較清晰,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由語言文字材料構建成的文章都是富有感情的,人物是有血有肉的。從古到今,“讀”一直是最基礎的學習方法,因為課文的感情需要朗讀去領悟,課文的感情需要朗讀去表達。所以在本課教學中,突出“讀”的訓練,把“讀”貫穿全文。采取了齊讀、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等多種形式,堅持讓學生在“讀中理解,理解中讀,自讀自悟”,做到與作者心心相撞,情情相融。
感受:
1.學生能力很強,想象力很豐富,也很會表達,課上得比較輕松。
2.課上有些緊張,居然最重要的教學內容遺漏了,感到非常遺憾。
3.在教學“荷花的精神、形態、顏色中精神指什么?”時,學生已經理解的很到位(出淤泥而不染等),甚至比老師理解的還要深,我卻還硬著頭皮灌輸給學生“精神是指王冕把荷花畫得跟真的一樣”。其實還是被教學設計所禁錮,被教學設學設計牽著鼻子走。
4.對朗讀的指導過于形式化這個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好,課上沒能真正的去指導朗讀,當學生朗讀并不到位時,就用設計好的評價語去評價了。
少年王冕課文 篇3
《少年王冕》這篇課文講的是元朝著名畫家詩人王冕小時候如何孝敬寡母、學畫荷花的故事,表現了王冕刻苦學習的頑強意志和好學精神。通過學習課文,要讓學生體會做什么事都要下苦功夫的道理。本課按時間線索記敘了王冕七歲父親去世靠母親讀書,家境貧寒,十歲替人放牛,卻仍不忘讀書學習;十三四歲邊放牛邊學畫;十七八歲終成“畫荷花的高手”,離開秦家,在家繪畫讀書,仍不忘孝敬母親的故事。贊美了王冕勤奮學習,孝敬母親的美好品質。
課文的幾個時間段把課文很好地串聯了起來,并且,“孝敬母親”和“勤奮好學”蘊含于每一個時間段中,由此看來,文章的脈絡還是比較清晰的。學習本文,就是學習王冕的孝敬母親和勤奮好學。教學中,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幫助理解,并配以有感情地朗讀。
課文的五六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這樣設計意在培養學生語感。語感的培養離不開豐富的想像和聯想。學生在讀書時腦海里浮現出生動活潑的形象畫面,可以深刻領會語言所表達的意境。學生有了良好的再現語言表象的能力,才能在朗讀中有較好的語感。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朗讀、感知語言文字、準確而迅速地在腦海里呈現有關畫面的同時,進行必要的聯想和想像,達到對課文直覺感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