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三單元 自然界的水教案(人教)
提問:那么,水的組成呢?
提問: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可以知道,水(h2o )、 氫氣(h2)、氧氣(o2)雖然都是純凈物,但它們的組成卻各不相同。你能說說區別嗎?
講授新知:我們可以把這種組成中含有不同種元素的純凈物叫做化合物,而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叫做單質。
提問:想想看,你還知道哪些單質,哪些化合物呢?將你找的物質的化學符號,填在方框呢?比比看,哪個小組在一分鐘內找的又多又準!
展示:
單質 化合物
h2 o2 h2o
教師組織學生組間交流。
教師指出學生書寫的一些物質:
co2、p2o5、fe3o4、mno2、co、so2……,
大家發現這些物質的組成有什么特點?
教師:好,我們還可以把這些物質歸為一類,叫做氧化物。
物質家族豐富多彩,運用分類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這些物質。
教學拓展
課題2 分子和原子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物質的微粒性,知道構成物質的微粒有質量和體積小、不斷運動、有間隔基本特征;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構成的物質的微粒;
2、能運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一些簡單的生活和實驗現象。
過程與方法:
1、學習通過觀察自然、實驗、識圖等方法獲取信息,學習運用想象類比、分析歸納、推理判斷等方法處理信息。
2、能在教師的啟發和指導下通過與他人合作實驗的形式,對有疑惑且有探究價值的問題進行研究,實驗中注意觀察和思考相結合;對實驗觀察的結果、分析能用文字、圖表和化學語言進行表述和交流
3、認識科學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體驗探究活動的樂趣;逐步形成良好學習習慣和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保持和增強對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合作意識以及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勇于創新和實踐的科學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可分的”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觀。
二、教學重點:認識分子、原子是客觀存在的,是構成物質的兩種微粒。認識微粒的特征。
培養對自然現象、實驗現象的猜測、觀察,分析、交流、總結等探究能力。
三、教學難點: 物質變了,其中的微粒怎么變?
四、課時安排:2課時
新課教學
活動與探究一:物質的微粒性
讀古詩,品自然,通過趣味實驗切入學習: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演示實驗:氨水使“樹”上沾有酚酞的棉花變紅。
設疑:一汪“清水”,習習“微風”吹開了“桃花”的笑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