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三單元 自然界的水教案(人教)
激發:看來桃花并非只開在春風里。今天是桃花盛開日子,用你們智慧頭腦,靈巧的雙手,映紅課堂這一片“桃花”。
提供實驗用品:棉簽、水、氨水、酚酞、品紅等
引導實驗驗證假設,做好學生活動可能性預測和應接準備
追問:是氨水使酚酞變紅,但氨水并沒有與酚酞接觸呀?
激趣:氨有“無影腳”,“跑”到棉花上? 以上實驗說明什么問題?
得出結論:物質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構成。
說明:分子、原子是真實存在的
向同學展示各種分子、原子的照片,進一步說明分子、原子的真實存在。
活動與探究二:微粒的特征
問題思考:水也是由分子構成的,水分子看不見,為什么水卻能看見?濕衣服上的水“跑”哪兒去了?
板書:一、分子的特性
1、分子等微粒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
說明:1個水分子的質量約是3 × 10-26 kg
一滴水中約有1.67 × 1021個水分子
類比說明:
問題討論 1、衣服曬在太陽下,變干了,為什么?
2、路過花叢,為什么能聞到花的香味?
呼應:解開水為什么會“跑”的疑惑。
板書:二、分子等微粒總在不斷地運動著,溫度越高,運動速度越快。
提出新問題:沖糖水時,把糖放到開水中,糖不見了,而杯中的水卻變甜了。能用微粒的觀點解釋嗎?
投影實驗內容: 杯水 + 一塊糖 = ? 100 ml水+100 ml酒精=200 ml液體
正確嗎?等式“1+1=2”會成立嗎?
教學過程:
a組實驗:100 ml水+100 ml酒精 50 ml一杯黃豆 + 50 ml一杯芝麻
b組實驗:一杯熱水、一杯冷水,同時放入質量相當的高錳酸鉀,觀察現象。
c組實驗:下面一個裝有紅棕色二氧化氮氣體的集氣瓶,上面一個盛空氣的集氣瓶,抽掉中間的玻璃片,觀察現象。
d組實驗: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體積的空氣,用手指頂住針筒小孔,將栓塞慢慢推入。
引導:通過我們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大家從中得到什么啟發,有什么新發現。建議:各小組以自己的方式向其他同學展示你們的發現和解釋。
板書:三、分子等微粒間有間隔。
知識遷移應用
問題思考:水溫升高,液態水變成蒸氣“跑”走了,溫度下降水蒸氣凝成雪花或冰雹。水的三態變化可以用關于分子的哪些知識來解釋?
新建馬路時,為什么要分成許多塊?塊與塊之間的間隔冬天和夏天為什么不一樣寬?
活動與探究三:分子可分
提出問題:
1、液態水變成蒸氣“跑”走的情形與電解水時水“跑”走的情形是否一樣?為什么?
2、一種分子是如何變成新分子的?
以水的電解為例,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與講解,引導學生從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發與分解兩種變化有什么不同。
演示flash動畫模擬《水分解的微觀變化》
推論四:
分子是保持化學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
鞏固與提升 :
氫氣(h2)是一種新型能源,用氫氣(h2)和氧氣(o2)在點燃的條件下反應可以得到水(h2o),試用圖示表述其物質變化過程中的微粒變化情況。
反復利用幾種物質——氫氣(h2)、氧氣(o2)、水(h2o)化學變化中分子的各種變化,刺激學生思維,使“化學變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分子”的認識得到深化和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