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鹽類的水解”概念形成的另類
②從實驗現象發現問題:某些正鹽中雖然不含氫離子或氫氧根離子,它溶入水中,卻也能造成溶液中水電離出的原本等濃度的氫離子或氫氧根離子,變得不再相等,使溶液呈現弱的酸或堿性。這是為什么?
③調用已有知識做分析、思考,得出結論:造成上述結果的原因在于,這些鹽雖然沒有在溶液中電離出h+ 或oh-,但由于它們的組成離子中有弱酸根陰離子或弱堿的金屬(銨根)陽離子離子,這些離子中的一小部分能與水電離生成的少量氫離子或氫氧根離子結合成難電離的弱電解質(弱酸或弱堿),使水的電離平衡發生不同程度的移動。在多數情況下,這一過程可導致溶液中有水電離生成的氫離子與氫氧根離子濃度不再相等,使溶液顯示弱酸性或弱堿性。
如果采用下述教學程序的“另類”教學設計,問題可能會解決得好一些。
1 問題情景創設:按下列順序,逐題引導學生思考、回答:
①水中存在氫離子、氫氧根離子嗎?為什么水不呈酸性或堿性?
②在水中溶解少量酸或堿,水的電離發生改變了嗎?怎么改變?為什么溶入少量酸或堿,溶液呈酸性或堿性?溶液中的氫離子、氫氧根離子是水還是溶入的酸或堿提供的?
③如果在水中溶解少量鹽,例如nacl、naac、nh4cl固體,對水的電離會發生影響嗎?溶液還會是中性的嗎?你是怎么認為的?理由是什么?
2.學生進行并觀察記錄實驗現象:用ph試紙測定分別溶入少量nacl、naac、nh4cl固體前后水與溶液的ph,依據溶液的ph說明水溶液的酸堿性的強弱。
3.設問:觀察到的現象和你的預測相同嗎?請試著解釋水中溶入這些鹽后,為什么三種溶液呈現不同的酸、堿性?為什么呈現的酸堿性是較弱的?
4.依據學生討論,教師做補充講解,利用相關電離方程式,講解三種鹽的水解的微觀過程,提出鹽水解概念。
5.設問:你能預測下列鹽溶入水中能否發生水解嗎?若可以溶液呈現弱酸性還是弱堿性?kno3、na2co3、al2(so4)3
6.學生實驗:進行實驗,檢驗的你的預測是否正確,并從微觀過程做解釋。
7.教師講評、歸納:利用如下的水解的離子方程式、化學方程式,講解、揭示鹽水解的微觀過程,幫助學生認識鹽水解的本質,正確表示水解反應的方法。
表示水解的微觀過程(例):
用離子方程式表示水解反應(例): ch3coo-+ h2o ch3cooh+oh-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水解反應(例): ch3coona-+ h2o ch3cooh+ naoh-
8.問題:對比鹽水解的化學方程式、從和酸和堿反應生成該鹽的化學方程式,你想到什么?如果說“鹽的水解反應是中和反應的逆反應”,你認為正確嗎?我們過去一直認為“酸堿中和反應是能進行到底的”,現在又認為它有逆反應,矛盾嗎?
以上的教學設計與流行的設計不同,也沒有看到化學教學論專家倡導這樣的設計。因此把它稱之為“另類設計”。這一設計注重細節、過度自然,設問層次感強。教學程序讀起來繁多而瑣碎,但搬到課堂上,“活”起來,就會看到它有利于推進和發展學生的思考。注重步步圍營,逐步逼近問題的核心,這樣才能不知不覺地破除前概念的束縛干擾,建立起正確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