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屆中考化學元素及其化合物
九、有機廢水發酵法生物制氫氣 最近,以厭氧活性溶液為生產原料的“有機廢水發酵法生物制氫技術”在我國哈爾濱建筑大學通過中試研究驗證。我國工程院院士李圭白教授介紹,該項研究在國內外首創并實現了中試規模連續非固定化菌種長期持續生物制氫技術,是生物制氫領域的一項重大突破,其成果處國際領先地位。生物制氫思路1966年提出,90年代受到空前重視。從90年代開始,德、日、美等一些發達國家成立了專門機構,制定了生物制氫發展計劃,以期通過對生物制氫技術的基礎性和應用性研究,在21世紀中葉實現工業化生產。但時至今日,研究進程并不理想,許多研究還都集中在細菌和酶固定化技術上,離工業化生產還有很大差距,迄今尚無一例中試結果。哈爾濱建筑大學的教授突破了生物制氫技術必須采用純菌種和固定技術的局限,開創了利用非固定化菌種生產氫氣的新途徑,并首次實現了中試規模連續流長期持續產氫。在此基礎上,他們又先后發現了產氫能力很高的乙醇發酵類型,發明了連續流生物制氫技術反應器,初步建立了生物產氫發酵理論,提出了最佳工程控制對策。該項技術和理論成果在中試研究中得到了充分驗證:氫氣產率比國外同類的小試研究高幾十倍;開發的工業化生物制氫系統工藝運行穩定可靠,且生產成本明顯低于目前廣泛采用的水電解法制氫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