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二單元 我們周圍的空氣 教案(人教)
一、用實驗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1、 實驗原理:空氣是由氧氣和氮氣等多種氣體組成的,為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可以選擇某種能與氧氣反應而不與空氣中其他氣體反應的固體物質,利用氧氣與該物質反應后生成固體物質,使密閉容器中氣體體積減小,氣體壓強減小,引起水面發生變化,從而確定氧氣的體積分數。(白磷、汞、紅磷)
紅磷+氧氣→五氧化二磷
2、 實驗現象:
(1)紅磷燃燒產生白煙,
(2)燒杯中的水沿導氣管進入集氣瓶里,進入瓶中水的體積約占瓶內空間1/5。
3、實驗成功的關鍵:(1)不能用木炭代替紅磷燃燒作上述實驗
(2)進入瓶中誰的體積一般小于瓶內空間的1/5的可能原因是
①紅磷量不足 ②氣密性不好,使外界空氣進入瓶內 ③未冷卻至室溫
課堂練習:
1、拉瓦錫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是氧氣約占空氣總體積的1/5,而在我們的試驗中,為什么氣體減少的體積小于1/5?紅磷熄滅后還有沒有殘余的氧氣?
2、燃燒的紅磷熄滅了,這種現象說明氮氣能不能支持燃燒?
3、集氣瓶內的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還繼續上升嗎?這種現象能不能說明氮氣不易溶于水?
歸納出空氣的組成:
提問:(比較)氮氣、二氧化碳、紅磷、空氣、河水、礦泉水等物質,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純凈物?(小結)
空氣是由多種成分組成的,這樣的物質叫混合物。而氧氣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它屬于純凈物
教學拓展
課題1 空氣 (第2課時)
【教學目標】⒈了解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主要物理性質和用途。
⒉通過觀察圖片表格、討論交流,歸納空氣的主要用途,初步了解空氣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知道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養成關注環境、熱愛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點】各成分的用途及培養環保意識。
【學習方法】閱讀討論,合作學習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目的意圖
引入:空氣不僅是人類生活必需的物質,而且還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
開門見山,直切主題
【提出問題1】氧氣具有哪些用途?
閱讀教材,分組討論,匯報交流,歸納出氧氣的用途
學會從圖片中挖掘信息,培養自學能力
【階段小結 提出問題2】
引導學生討論教科書p25的一組討論題,分別總結出氮氣的相關性質,引出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的概念。
分組討論,
溫故知新,學會對同一現象,從不同角度來分析,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階段小結 提出問題3】
氮氣有哪些用途呢?
閱讀教材,分析可能具有什么性質。
暗示用途與性質之間的關系。
討論稀有氣體的用途
兩人一組對決,記憶、互查三種物質用途的掌握情況。
及時記憶落實
投影展示圖2-8,請同學們說說由這幅圖,你獲取了哪些信息?由此想到了什么?
暢說欲言。
提高識圖能力
組織討論:
1、 在你的身邊發生過哪些污染空氣的現象?
2、 大氣污染會造成哪些危害?
3、 為了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空氣,你能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