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單元 酸和堿(人教九下)
第十單元 酸和堿課題1 常見的酸和堿(第一課時)教學目標①了解常見酸堿指示劑及其變色情況;了解幾種常見的酸;認識濃硫酸的腐蝕性。②通過自主探究實驗和擬人化的活動展示,培養實驗技能、分析能力及與他人交流合作能力。③使學生辯證地看待物質的利弊,掌握其性質,合理地利用它們。重點和難點指示劑、濃硫酸的腐蝕性。實驗準備教師:錐形瓶、雙孔塞、分液漏斗、玻璃導管、燒杯、玻璃棒學生:寫有“食醋”“石灰水”“鹽酸”“氫氧化鈉溶液”“石蕊”“酚酞”字樣的紙帽、試管、研缽、紗布、玻璃棒、小木棍、小塊布、石蕊、酚酞、食醋、石灰水、鹽酸、氫氧化鈉溶液、濃鹽酸、濃硫酸、牽牛花、月季花、紫甘藍、胡蘿卜(可用其他有色花)教材延伸①實驗10-2中的表格的下面加“保存方法”的內容對學生初次接觸危險品是十分重要的。②在鹽酸和硫酸用途的表格右邊還應加一個空表內容,讓學生填“我知道的用途”,這樣更利于學生將已經認識的科學知識與新知識有機結合。③教材只講了指示劑遇酸、堿時的變色情況,應該補充遇到中性溶液時的情況。教學設計教學過程點評第一板塊:指示劑引入、發現、提出問題情景問題引入:由問同學們熟知的哪些食物是酸、堿入手,切入酸和堿的知識。學生探究結果:食醋、大多數水果(有酸味)中含酸;有些沒熟透的水果(有澀味)如青柿子,還有皮蛋有澀味等。教師提出新問題:我們已經學習了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變紅色,“其他的酸也能使石蕊變紅?”“堿又使石蕊變成什么顏色?”實驗探究指示劑變色規律游戲:部分學生分別扮演食醋、石灰水、鹽酸、氫氧化鈉溶液,并分別戴上寫有相應名稱的帽子,手執一支試管。另一部分學生扮演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手執相應滴瓶,并將藥品滴入前面四種物質扮演者手中試管,讓同學們觀看顏色的變化。分析討論:完成書本p49頁表格,探究出指示劑的變色規律;并討論出以上四種物質,哪種是酸,哪種是堿。知識突破,引入新問題:“這里有兩種其他液體,一種是自來水,一種是食鹽水溶液,請我們兩位指示劑朋友來鑒別一下,它們是酸還是堿?”接著由同學扮演物質,做實驗,觀察現象,問這兩種物質究竟是酸還是堿。學生探究結果:指示劑在這兩種液體中顏色沒有變化,說明它們既不是酸,也不是堿,而是一種中性的液體。課件演示指示劑變色規律:畫面是一只變色龍,身上寫著“石蕊”兩個字,跳動著分別走到寫有酸、堿、中性溶液的燒杯前,分別將左爪、右爪、尾巴伸入三個燒杯中,伸入后相應部位夸張一點適當變大,并變各種顏色,且唱著歌:“我是一只變變變色龍,遇到酸我就變成那紅色,遇到堿我就變成了藍色,通常的中性環境下我就是那紫衫龍王。”歌聲仿《我是一只小小鳥》,歡快、詼諧,男聲唱。師:請同學們將酚酞遇酸、堿、中性液體的變色規律編成一些易記憶的韻語或創作成其他活潑的形式來幫助我們記憶,內容不求完美,只求有趣實用。生:創作形式多種,并紛紛展示自己的成果。例如:“我也是一種指指指示劑,我只在遇到堿時才變成紅色娘子軍。通常在中性環境下我是無色的,就連酸也奈何不了我,無法讓我變顏色(仿《我是一只小小鳥》歌詞)。”發現其他指示劑──酸堿使指示劑變色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