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外電子排布的初步知識教案
教學目的1.知識目標:了解原子的核外電子是分層排布和1-18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及其涵義;了解離子、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的概念,進一步了解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的形成。
2.能力培養:通過1-18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的認識,培養學生 的觀察過元素的性質跟它的原子結構關系的學習,使學生進一點掌握結構、性質之間的辯證關系。
3.培養學生 從小熱受途學知識的思想覺悟。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電子排布規律與化學性質。
2.難點:離子化合物與共價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教學用具
投影儀、小黑板、掛圖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原子由哪些粒子構成?
2.為什么整個原子不顯電性?
(講解后小結如下,展示小黑板)
2.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二、引入新課
(引言)我們已經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原子核 的體積很小,僅點原子體積的幾千分之一。電子在核外的空間里作高速運動。那么,電子是怎樣排布在核外空間的呢?今天就要講解第五節核外電子排布的初步知識。
三、新課講授
1.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
(講解)除氫原子只有一個電子外,其他原子核外電子比較多,但是電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低在離核近的區域運動,能量高的通常在離核遠區域運動。
(閱讀)指導閱讀課文第59頁的第一自然段。
(小結)通常用電子層來表明支動電子遠近不同。
能量最低→離核最近→第一層
能量稍高→離核稍遠→第二層
能量更高→離核更遠→第三層
由里往外依次類推,則四、五、六、七層。
2.1-8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投影)1-8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講解)以鈉為例說明原子結構圖的三點涵義。
(討論)利用投影1-18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討論并總結出元素的分類、化學性質與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目的關系。
(小結)稀有氣體元素:原子的最外層有8個電子(he 有2個電子)結構穩定,性質穩定。
非金屬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目≥4,易得電子。
金屬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目<4,易失電子。
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決定元素的化學性質。
3.離子。
(概念)見課文第60頁。
(講解)離子用離子符號表示。
(討論) (1)說出(2mg2 )
(2)離子與原子的比較
粒
區 子
別
與
聯系 原子 離子
陽離子 陰離子
結構 核內質子數=外電子數 核內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核內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電性 不帶電 帶正電 帶負電
表示法 na
用元素符號表未如:
s 用離子符號表示如:na 用離子符號表示如:s2-
相互轉化
關 系 陽離子 原子 陰離子
4.離子化合物
(講解)鈉是金屬元素,氯是非金屬元素,兩 者化合生楊氯化鈉。
(投影)
(板書)na cl- nacl
(講解)對照投影講解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5.共價化合物
(講解)利用氯化氫的形成講解共價化合物概念及形成過程。
(小結)構成物質的粒子有分子、原子、離子。
由原子直接構成的物質:na、zn、fe。
由分子構成的物質:h2o、co2、hcl、o2、h2、n2、cl2。
由離子構成的物質:nacl、cacl2、zncl2、zns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