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1 常見的酸和堿教學設計案例(精選2篇)
課題1 常見的酸和堿教學設計案例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酸和堿溶液能和酸堿指示劑反應;能自制酸堿指示劑,并設計和完成與之有關的實驗。
2.過程與方法
通過一些探究活動,進一步認識與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學會運用酸堿指示劑檢驗酸溶液和堿溶液。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進一步增強探究物質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學重點
運用酸堿指示劑檢驗酸溶液和堿溶液。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白醋、稀鹽酸、食鹽水、石灰水、氫氧化鈉溶液、紫色石蕊溶液、酚酞溶液;點滴板、滴管;盛開的盆花。
2.學生準備
從家中帶來的花瓣、紫卷心菜、紫蘿卜皮、胡蘿卜等。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引入新課:
今天早餐你吃水果了嗎?你是否還嘗過其他有點酸或很酸的食物?在這些食物中都包含著一種物質──酸。
上次洗頭時,你用了什么洗發水?使用時有什么感受?如果用了,那么,你可能用到了另外一種物質──堿。
我們每天都在使用含有酸和堿的物質,甚至連我們的生命活動也離不開酸和堿的化學反應。那么,酸和堿有哪些用處?它們能和哪些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呢?在這一節,你將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討論、交流。
有酸味的物質:蘋果、橘子……
使用時會感覺到滑膩感。
展開想象的翅膀,跟隨老師的思路。
由生活問題入手,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從生活現象中提出問題、發現問題的意識。
問題引導:
展示:
分別盛有白醋、澄清石灰水的燒杯。
思考:
如何將這兩份液體區分開?
觀察溶液的物理性質后思考并討論交流:
1.用聞味的方法,若有酸味的則為食醋。
2.分別通入二氧化碳氣體,若溶液變渾濁則為澄清石灰水,反之則為食醋。
3.……
通過發散性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問題的能力。
展示:
分別盛有稀鹽酸、氫氧化鈉溶液的燒杯。
思考:
那么,如果將食醋換成稀鹽酸、澄清石灰水換成氫氧化鈉溶液呢?或者說,如何區別酸和堿呢?
觀察溶液的物理性質,思考討論
進一步深化學生的思維,從而引出下面的探究內容。
實驗探究:
教師巡回指導,重視對學生實驗操作技能的規范化要求,保證實驗安全進行。
學生在合作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實驗,觀察實驗想象,與自己的猜想進行對照判斷。
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觀察實驗的方法獲得信息。
思考:
1.根據實驗現象,上述四種溶液可分為幾類?
2.在上述實驗中,使用石蕊和酚酞溶液的目的是什么?
3.用什么方法識別酸或堿的溶液呢?
4.你是怎樣知道食物中含有酸或堿?
根據實驗現象得出結論:根據三種顏色變化應分為三類溶液:酸溶液使紫色石蕊溶液變紅,堿溶液使紫色石蕊溶液變藍。 使學生初步學會用酸堿指示劑拉識別酸溶液、堿溶液;并根據實驗現象,正確、真實地填寫實驗報告。 及時地歸納總結有利于學生的知識建構。
引入問題: 從教室里的盆花上摘下一朵牽牛花,指生到前臺來,在花的一側滴上鹽酸,在另一側滴上氫氧化鈉溶液。
追問:由此現象,你想到了什么?
投影:酒精萃取酚酞溶液的制作過程。
觀察到牽牛花瓣兩側分別變成紅、藍兩色。
它們遇酸能變色,也可以做酸堿指示劑。
通過游戲設置問題情境。
也可以是其他深色的花,但要求教師課前事先檢驗其變色情況。
問題引導:
你能嗎自己設計實驗親手制取酸堿指示劑?
體會酒精萃取酚酞溶液的制作過程,自己設計實驗親手制取酸堿指示劑。
使學生體會到化學就在自己身邊。
實驗探究:
教師巡回指導,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請各小組派代表將本組所制得的酸堿指示劑分別滴入上述四種溶液中,比較哪些在酸或堿溶液中的顏色變化效果較好。
討論交流,確定實驗方案。
小組間交流實驗結果,比較所制得的指示劑中,哪些在酸或堿溶液中的顏色變化效果較好。
使學生從中體會成功的樂趣。
板書設計
課題1 常見的酸和堿
酸堿指示劑
在酸溶液中
在堿溶液中
在中性溶液中
石蕊溶液
酚酞溶液
課題1 常見的酸和堿教學設計案例 篇2
一、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題第一課時是指示劑的教學,首先利用學生非常熟悉的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的石蕊試液變色的知識點為起點,導引出指示劑的概念,進而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要求學生自己完成用普通花草自制指示劑的實驗,并利用學生對化學指示劑變色的神秘感,激起學生對化學現象的探究欲望,體驗探究化學現象的樂趣,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興趣。根據本課時教學內容和學生認知水平。
二、教案
課 題 第十單元 課題1 常見的酸和堿(第一課時)
授課人 李仁桂
學 校 湖南省婁底市漣鋼中學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認識石蕊、酚酞這兩種酸堿指示劑,并會用酸堿指示劑檢驗溶液的酸堿性,能自制酸堿指示劑,并設計和完成有關的實驗。
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制酸堿指示劑及用指示劑檢驗酸溶液和堿溶液的探究活動,進一步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學會運用實驗的方法獲取信息,運用比較、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進一步增強對化學現象的探究欲望,培養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學精神,逐步樹立認識來源于實踐的觀點。
教學重點
運用酸堿指示劑檢驗酸溶液和堿溶液。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從實踐上升到思維,從理論的高度來認識指示劑變色的原理。
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學習的教學方法。
儀器藥品
老師準備:石蕊試液、酚酞試液、醋酸、鹽酸、石灰水、氫氧化鈉溶液、試管、研缽、燒杯、沙布等。
學生準備:牽牛花、月季花、紫卷心菜、胡蘿卜等。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1.用故事誘導學生提出假設
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一些“失誤”,有的“失誤”會成為終生遺憾,但有人因“失誤”而發明了新的物質。著名化學家羅伯特·波義耳在一次試驗中,不小心將鹽酸濺到紫羅蘭花瓣上,過了一會兒,紫色的花瓣上出現了紅點點。波義爾抓住這一意外的發現沒有放棄,作出了各種假設,經過多次試驗驗證,終于獲得了成功。那么,對紫羅蘭花瓣遇鹽酸變紅的現象,你有哪些假設?
學生傾聽、思考后舉手發言
1.為什么紫羅蘭花瓣遇鹽酸變紅色?
2.其它的物質能不能使花瓣變色?
3.鹽酸能不能使其它種類的花瓣變色呢?
用故事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從情感上拉近學生與新知識的距離。2.提問
我們每個學生的實驗桌上都有一支裝有紫色石蕊試液的試管,在不借助任何化學藥品的情況下,能否使它變成紅色?
學生演示:紛紛用玻璃管向試管中吹氣,觀察到溶液由紫色變紅色。
用趣味實驗設置問題。
3.追問
那么是什么物質使紫色石蕊改變了顏色?
學生舉手發言:因為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是碳酸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
用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作為起點,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4.引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都知道有哪些酸和堿?能說出它們的名稱嗎?
學生思考、討論后舉手發言。有的說我們前面學習中用到過鹽酸和硫酸是酸;有的說生活中的食醋中含的是醋酸;有的說水果中有酸;有的說石灰水是堿,洗滌劑中含有堿……通過身邊的化學,讓學生感受到化學是實用的、有趣的,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5.提出問題
那么,我們怎么確定某種物質是酸還是堿呢?
學生閱讀課本[實驗10-1],明白實驗內容。體驗得到新知識的探究過程,讓學生在快樂中不知不覺的培養了實驗能力和學會了用實驗的方法獲得新知識的方法。6.指導學生完成探究[實驗10-1]
巡視、糾正學生操作上的不規范性。
學生完成探究[實驗10-1],記錄實驗現象,填寫p49頁表格。 7.分析歸納
同學們,根據上述實驗現象,你們可以得出哪些結論?把學生討論交流后的結論板書到黑板上,強調“遇”和“使”的用法。
學生討論交流后得出結論:酚酞和石蕊能指示溶液的酸堿性叫做指示劑;根據上述實驗現象可以得出:食醋、稀鹽酸是酸溶液,而石灰水和氫氧化鈉溶液則屬于堿溶液。幫助學生從生動的實踐上升到抽象的思維,從理論的高度來認識酸堿指示劑。 8.動畫放映用普通花草制作指示劑,并用自制指示劑確定酸堿的實驗過程。學生觀察、思考。指導探究,減少學生探究實驗中的困難,增強學生的自信。9.活動與探究
巡視、糾正學生的不規范操作,表揚和鼓勵學生,和差生一起做,做學生的合作伙伴。
學生完成探究實驗習題:用自帶的花草制作指示劑,來確定桌上的兩瓶無色溶液(一瓶為稀鹽酸、一瓶為石灰水)并貼上標簽。互相討論比較看哪個同學的指示劑指示效果最好。通過體驗探究實驗過程,發現植物色素可用作石蕊和酚酞的代用品,用討論和爭辯的方法把學生的自主探究引向目標,引向深入。10.遷移訓練
請你根據你的認識談一談,為什么大千世界會有萬紫千紅的花兒?
學生討論交流后回答。
有的同學從酸堿指示劑的角度談;有的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談;還有的從物理學科的方面來談。此討論題的設置把學生的思維推向了另一個高度,出現了民主、活躍的討論氣氛。11.課時小結
將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相結合,分析實驗現象及原因,把個人的發現和認識系統化,概括成精練的結論。
學生傾聽、思考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12.鞏固拓展
課后練習:(1)現有稀硫酸、石灰水、食鹽水三種溶液,請你設計簡單的實驗來鑒別它們;(2)在家里收集白醋、蘋果汁、肥皂水、清潔劑液、自來水、洗發水,用自制的指示劑確定哪些是酸性溶液?哪些是堿性溶液?
學生課后完成練習。使學生學會用理論來指導實踐,達到開拓創新、全面提高的目的。
[板書設計]
第十單元 課題1 常見的酸和堿(1)
1.酸堿指示劑簡稱指示劑。如紫色石蕊試液和無色酚酞。
2.石蕊試液遇到酸變紅色,遇到堿變藍;酚酞遇堿變紅色,遇酸不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