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課 亞非拉的奮起
20世紀下半期亞非拉國家民族民主革命的發展階段
20世紀下半期亞非拉國家的民族民主運動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945年8月至1955年,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亞非會議前夕,是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即民族民主運動發展的第一階段,其特點可概括為:
1.民族解放運動空前高漲,而中心地區卻在東亞、東南亞和南亞。與二次大戰多數民族獨立運動失敗不同,這一時期相當多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經過艱難曲折的斗爭,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勝利,并建立起一系列新的民族獨立國家。戰后初期民族解放運動的中心地區之所以在東亞、東南亞和南亞,這與二戰期間該地區形成抗擊日本帝國主義殖民統治的中堅力量密不可分。
2.美國的干涉成為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發展的主要障礙。
3.爆發民族解放運動的地區和國家發展不平衡,民族獨立運動第一個高潮出現在亞洲,隨后發展到北非。
4.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激烈爭奪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權。
5.民族民主革命運動的方式多樣化。
1955年亞非會議至1974年是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發展的第二個階段,其特點可概括為:
1.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民主運動走向自覺地聯合反帝,積極地相互支持。1955年4月,由亞洲南部五國總理發起召開的亞非會議(萬隆會議)是這一特點的主要標志。1961年,召開了第一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1964年,發展中國家形成“七十七國集團”。
2.民族獨立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運用本國資源建立聯合反帝組織。1960年成立“歐佩克”(石油輸出國組織)。
3.民族獨立運動取得廣泛勝利,殖民體系不斷瓦解。1960年被稱為“非洲年”,這一年有17個非洲國家獲得獨立。到70年代初,像幾內亞比紹、巴哈馬、格林納達、斐濟等這樣的小國,都能爭得民族獨立。
1974年4月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通過《關于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宣言》至20世紀末,是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其特點可概括為:
1.民族解放運動的主流已轉向在鞏固政治獨立的同時,著重發展民族經濟,并爭取改變舊的世界經濟秩序,建立新的世界經濟秩序。1974年4月,聯合國大會舉行第六屆特別會議,研究原料和發展問題。會議通過了“七十七國集團”起草的《關于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宣言》和《行動綱領》。
2.亞非拉民族獨立國家在聯合國的作用不斷加強,民族獨立國家體系形成。聯合國成立后,多年來曾是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維護雅爾塔體系的國際機構。美國曾運用它的影響,使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長期得不到恢復。隨著新的民族獨立國家越來越多地加入聯合國,美國操縱聯合國的局面逐漸得到了改變。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通過了關于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的決議。聯合國在非殖民化和支持殖民地人民的獨立權利方面,作用越來越大。1989年,納米比亞在聯合國的監督下,進行了大選并制定了憲法。1990年3月21日,納米比亞正式宣告獨立,成為聯合國第160個成員國。
3.帝國主義殖民體系已全面崩潰。1974年以后,非洲和拉丁美洲又有一系列殖民地國家通過不同的斗爭方式獲得民族獨立。至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除了像非洲尚有幾塊很小的殖民地外,已沒有帝國主義直接統治的殖民地了。帝國主義殖民體系已全面崩潰。誠然,長期殖民統治給殖民地半殖民地社會造成的嚴重后果:苦難、貧困、饑餓、經濟落后與政治不穩定,卻非短期內能夠清除和解決的。這需要民族獨立國家的人民和政府繼續努力奮斗,總結經驗教訓,遵循科學規則,團結世界各國的進步力量,徹底改變舊的世界經濟秩序,建立起新的世界經濟秩序,殖民主義體系的嚴重后果才能在亞非拉徹底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