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2
六、“‘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一目是教材中的難點內容,講授時注意以下四個問題。
1.從總路線的提出到“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發動(當時稱為“三面紅旗”),是我國力圖在探索中打開一個新局面的標志。但是歷史證明,這個努力是不成功的。這個時期的特點是:政治上“左”的指導思想的失誤,即對階級斗爭問題認識上的錯誤與經濟建設上違背經濟規律而出現的曲折是交織在一起的。
2.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提出,第一,總路線的提出是有一定背景的。首先是反右派斗爭的影響。黨認為反右派斗爭的勝利,極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其次,整風中,在一些農村、工廠也出現了生產迅速增長的新氣象,使一些領導人誤認為完全有可能以更高的速度進行建設。這些說明經濟建設的方針與政治方針的密切聯系。第二,總路線的基本內容及評價,可結合教材小字內容引導學生認識。從主觀上講,總路線的提出反映了人民的普遍的良好的愿望。從客觀上講,是忽視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片面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片面強調經濟建設的速度,否定國民經濟計劃的綜合平衡。實際上是過分強調生產關系的作用。第三,總路線的頒布,使“左”傾指導思想更加膨脹,隨后輕率地發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3.關于“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發動:第一,發動的主要原因是##和一些領導人指導思想“左”的錯誤。第二,“大躍進”開展的標志和表現!按筌S進”運動在全國范圍內從各方面開展起來的主要標志是片面追求工農業生產和建設的高速度,不斷地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計劃指標。表現:農業提出“以糧為綱”的口號,要求五年、三年以至一二年達到十二年農業發展綱要規定的糧食產量指標。工業提出“以鋼為綱”的口號,要求七年,五年以至三年內提前實現原定的十五年鋼產量趕上或超過英國的目標。第三,全面發動、達到高潮。1958年8月17日至30日的北戴河會議是1958年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會前,對鋼產量翻一番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雖已醞釀確定,但尚未形成全民運動。會后,一個以大煉鋼鐵為中心的“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高潮,在全國范圍內迅速掀起,從而鑄成了以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和“共產”風為主要標志的全局性的、嚴重的“左”傾錯誤。教材中的小字部分以較大篇幅反映了這種情況,教師可引導學生閱讀,以加深理解。第四,生產發展上的高指標和浮夸風,推動生產關系方面向更高形式過渡。農業合作化運動走向“左”的極端,即人民公社化運動的興起。人民公社的特點可結合小字內容講清“一大二公”的含義,指出這嚴重地脫離了中國農村生產力的水平,脫離中國農村的實際,使農民生產積極性下降、生活水平降低。
4.在這一時期里,由于指導思想“左”的錯誤,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出現了嚴重的失誤。對此,中國為糾正“左”傾錯誤作了初步努力。教材小字對此作了簡單的介紹,可引導學生閱讀。但是,##一方面糾正某些“左”的錯誤,另方面又充分肯定“三面紅旗”,這本身就是矛盾的。“左”傾錯誤沒有徹底得到糾正,形勢沒有根本好轉。特別是廬山會議后期,發生了重大變化,造成整個形勢的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