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自傳
教學目的:
1. 了解并掌握“自傳”這種文體的相關常識及寫法。
2. 了解魯迅先生1881—1930的人生經歷和著述情況。
3. 結合時代背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魯迅的偉大抱負和崇高思想。
4. 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意識與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1. 引導學生按時間順序梳理魯迅先生1881—1930年間的人生經歷。
2. 理解并認識魯迅棄醫從文,實現思想轉變的深刻原因。
3. 認識“自傳“的文體特點及寫法。
4. 指導學生怎樣收集資料及怎樣確定選題。
教學設想:
1. 三課時
2. 運用多媒體課件
教學內容及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解題、作者簡介
1. 導語
2. 板書課題
3. 解題
解釋經傳的著作。 經傳 如《左傳》、《經傳釋詞》
A傳Zhuàn 傳記:記述人物生平事跡的文章
列傳/別傳/外傳/自傳 如《史記·屈原列傳》
敘述故事的小說作品。 如《水滸傳》、《阿Q正傳》
自傳:自己為自己做的傳。《五柳先生傳》
B 傳記(記錄人物生平事跡的文章)
他傳;為別人寫的傳記文章。《梵高傳》
C.寫于1930年5月,是作者在1925年所作《自敘傳略》的基礎上增補修訂而成。在這篇自傳中,魯迅簡要介紹了自己的生平及成長經歷、著述和社會活動等情況。學習本文,主要目的有二:一、了解魯迅這位文學巨匠的人生經歷、思想轉變。二、了解掌握自傳的特點和寫法。
D.說到魯迅,同學們應該記得我們接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一件小事》、《社戲》、《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面》、《給顏黎民的信》等等,現在請大家一起來回顧。(抽生簡述,展示資料)
二. 學生速讀課文,解決字詞疑難。
1. 圈點勾畫疑難字詞,結合注釋注音釋義。
2. 提問討論疑難字詞。
3. 展示重要字詞資料。
三.學生細讀全文,根據課文內容梳理魯迅的人生經歷。
1.投影表格,學生結合課文思考,書上標注。
2.師生共同完成電腦展示的表格。
四.討論。
1.魯迅為什么要棄醫從文?其思想動因是什么?你如何評價?
2.從此文可以看出,自傳有什么特點?寫法大致如何?
五.總結延伸。
1.展示魯迅的《自題小像》、《自嘲》兩詩。
2.展示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臧克家《有的人》等材料。
六.小結本課主要內容。
七.作業 :確定自己的探究方向。
第二課時
探究性學習的理論指導
一、什么叫做探究性學習?
探究性學習是指為了解決某個課題而進行的有計劃、有選擇的學習過程。探究性學習是認識世界、擴大視野、豐富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自我發展的重要途徑。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以專題為中心的合作探究型學習模式。它實際上就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二、怎樣進行探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的基本環節)
1、提出專題。自己在預習及課外生活中,發現可行性的探究專題,或由老師提出有一定涵蓋性、綜合性的專題,為探究定向。這是專題探究性學習的關鍵。專題探究性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標,即要解決什么問題,探究這個專題有什么意義,都必須事先明確。對我們中學生而言,專題的確立不宜過大,應選擇開口小,周期短,便于占有材料的小專題,要通過努力能獨立或合作完成。確立專題后,應在老師的指導下,設計好一份具體的專題探究計劃,以確保專題探究性學習有序、有效地進行。
如:論“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論“三曹”的文學創作――論“三曹”的詩歌――論“三曹”詩歌的語言特色(開口太大)――論“三曹”詩歌語言特色的異同(開口太小)――試論“三曹”詩歌語言特色的異同及其成因(論成因有一定的深度,開口合適)。
2、收集資料。自主獨立或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相關資料信息的采集、篩選、分析、綜合、提煉和重組。專題探究性學習必須在資料信息方面有一定量的積累之后才能進行。蜜蜂釀蜜必須博采,專題探究性學習同樣需要廣博的知識基礎。而資料信息的收集需要有廣泛的學習,它們的來源可以是教材的內容,也可以是報刊雜志,也可以從網絡上獲取有關信息。專題探究性學習是開放性的學習,它將打破傳統語文學習中從書本到書本、從書本到作業 的封閉性學習模式,給我們以更多的獲取資料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將為我們以后獲取信息、解決問題奠定良好的基礎。
3、合作探究。在收集、占有一定量的資料信息后,我們可以針對專題進行切磋,分組討論,同學之間互相爭辯、互相啟發。
備注:專題探究性學習將充分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從傳統語文教學中被動地掌握知識轉變為主動地發現并探究解決問題,而教師將從傳統教學中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專題探究的指導者甚至合作者。這種既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又要求學生互動合作的學習方式,將培養出學生團結協作、科學求實的優秀學習品質,有助于他們以后的終生學習及自我發展。
4、交流評價。經過合作探究之后,我們應該要求自己獨立或合作完成小論文。形成小論文是總結專題探究成果,進行交流的基本方式。寫小論文也是一種綜合素質的體現,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語文學習能力。然后由論題研究主體發言,其它同學補充、反駁、完善,教師做出評價。
備注:這一環節的主要目的是反饋學生學習質量,對于學生在探究中未能發現的問題進行適當的點撥,對學生探究中有失偏頗或偏激的地方進行適當的糾正。為了讓學生對專題探究性學習保持盎然的興致,在評價中要注意保護學生探究的積極性,要讓學生始終感受到發現的快樂,要讓學生始終嘗到探究的甜頭。
語文能力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語文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個較長的潛移默化的過程,靠短時間的突擊學習是不能奏效的。我們提倡的專題探究性學習,應著重培養自己在專題探究性學習方面的自覺性,讓自己在學習教學中親自參加探究實踐活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探究習慣,在體驗內化的基礎上,逐步形成自覺指導探究的個人觀念體系。
三、看看別人是怎樣探究的 ?(網上瀏覽《21世紀我們向魯迅學什么》)
四、我們應該怎樣從中挖掘探究專題?
五、作業 布置:
1、學生利用閱讀課到互聯網上查閱有關魯迅的資料。把自已認為有價值的資料傳送到鄭裕彤中學網站的語文學科討論區內。
建議收集以下資料:
①閱讀魯迅年譜(要關注對魯迅影響很大的生活經歷);然后談談你所知道的魯迅。
②收集魯迅的名言警句。
③收集魯迅的詩歌:《自嘲》、《自題小像》、《慣于長夜過春時》等,通過詩歌深入了解魯迅其人。
④了解魯迅研究的現狀。
2、在充分掌握魯迅有關資料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探究方向,其他同學可以在討論區內給同學回復或提供資料和建議。
3、綜合同學給你提供的資料和建議,初步擬定你的小論文提綱。并在初二(5)班討論區發表。
第三課時
探究性學習指導
一、復習檢測:(5分鐘)
1、聽人說,在我幼小時候,家里__有四五十畝水田,__不很愁生計。__到我十三歲時,我家__遭了一場變故,幾乎什么也沒有了;我寄住在一個親戚家里,有時__被稱為乞食者。我__決心回家。
A、還 并 但 結果 還 于是 B、還 但 并 忽而 竟 因此
C、還 并 但 忽而 還 于是 D、已 并 但 忽而 竟 因此
2、依照課文,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
①傳記是記載人物興趣愛好的實用文體,傳記可分為兩類:一是自述生平,叫“自傳”;一是由別人撰寫的,稱“傳”。
②傳記的內容要真實準確,不能虛構。
③魯迅生活的時代,紹興衰落了的讀書人家子弟常做幕僚或經商。
④魯迅棄醫從文是因為在中國最先要做的是喚醒人們的覺悟,而不是醫治人們的病休。
⑤魯迅初作小說是1918年,登在《新青年》上的第一篇白話小說是《阿Q正傳》,第一次使用筆名“魯迅”。
⑥魯迅作品豐富,其中最著名的兩篇小說是《吶喊》和《彷徨》。
3、一文的最后一段有這樣的一段話:
……現在匯印成書的有兩本短篇小說集:《吶喊》、《彷徨》。一本論文,一本回憶記,一本散文詩,四本短評。別的,除翻譯不計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國小說史略》,和一本編定的《唐宋傳奇集》。
請說說:
一本論文:___________
一本回憶記:____________
一本散文詩:_____________
四本短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點評學生的資料傳送情況和探究方向。以學生的選題為例,指導學生怎樣收集資料,怎樣確定選題。(10分鐘)
三、綜合學生的若干個選題,由老師提出一個有一定涵蓋性的專題,要求學生在網上查找資料,并下載于語文學科討論區,實行資源共享,全班同學合作探究老師提出的專題。(20分鐘)
五、老師與學生個別交流,幫助個別學生解決疑難問題。(與上一步驟同時進行,有20分鐘時間)
六、課后小結:1、探究專題提綱小結。(5分鐘)
2、播放自制小影片:《魯迅的一生》(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