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自傳》同步練習(二)
第一部分:
1、魯迅原名 ,是我國偉大的 、 、 ,我們學過他的另一篇散文 。
2、本文以 為順序,簡要敘述了魯迅先生從 到 的情況,語言儉省,感情含蓄。
3、文中提到的“新文藝”是指 。
4、根據課文內容填空并回答:
魯迅選擇學醫的原因是 ,后來又決定棄醫從文的原因是 ,從這里可以看出魯迅是個怎樣的人?
5、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⑴我的母親便給我籌辦了一點旅費,教我去尋無需學費的學校去,因為我總不肯學做幕友或商人,——這是我鄉衰落了的讀書人家子弟所常走的兩條路。
魯迅自己不肯做幕友或商人,卻強調“這是我鄉衰落了的讀書人家子弟所常走的兩條路”,這是為什么?
⑵到一九二六年,有幾個學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說我不好,要捕拿我……
作者為什么用輕描淡寫的語氣寫這一件非常重大的事?
6、下面這句話表明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我寄住在一個親戚家里,有時還被稱為乞食者。
7、指出下列句子中詞語的表達作用:
這時才用“魯迅”的筆名,也常用別的名字做一點短論。
一點:
8、課文共寫了關于魯迅先生四個方面的內容,請加以概括:
⑴
⑵
⑶
⑷
9、魯迅以“魯迅”為筆名發表的第一篇白話小說是 。
10、《人民日報》曾舉辦過征集“獻給母親的一句話”活動,請欣賞兩則獲獎作品,并完成其后兩題:
其一:母親是月臺,兒子是那掛長長的列車。
其二:慈母手中的那根為游子縫補衣衫的線,是世界上最長的線。
⑴上述兩句運用的主要修辭手法分別是 和 。
⑵其二是活用兩句古詩而來,這兩句古詩是 。
⑶請你也參與這項活動,為母親獻上一句話,并指出你所運用的修辭手法。
獻給母親的一句話是:
所運用的修辭手法是:
第二部分:閱讀分析
(一)
我一回國就在浙江杭州的兩級師范學堂做化學和生理學教員,第二年就走出,到紹興中學堂去做教務長,第三年又走出,沒有地方可去,想在一個書店去做編譯員,到底被拒絕了。但革命也就發生,紹興光復后,我做了師范學校的校長。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長招我去做部員,移入北京;后來又兼做北京大學、師范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的國文系講師。到一九二六年,有幾個學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說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語堂的幫助逃到廈門,去做廈門大學的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廣東做了中山大學教授,四月辭職,九月出廣東,一直住在上海。
11、按時間順序給本段分為三層,并概括層意。
⑴
⑵
⑶
12、選段中多次提到“走出”,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13、“四月辭職”暗含了一個重大事件,是什么事件?作者為什么辭職?
14、本段語言文字的表達體現了全文的一個什么特點?
(二)
柔石小傳
魯迅
柔石,原名平復,姓趙,一九0一年生于浙江省臺州寧海縣市門頭,前幾代都是讀書的,到他的父親,家景已不能支,只好去營小小的商業,所以他直到十歲,這才能入小學。一九一七年赴杭州,入第一師范學校;一面為杭州晨光社之一員,從事新文學運動。畢業后,在慈溪等處為小學教師,且從事創作,有短篇小說集《瘋人》一本,即在寧波出版,是為柔石作品印行之始。一九二三年赴北京,為北京大學旁聽生。
回鄉后,于一九二五年春,為鎮海中學校條主任,抵抗北洋軍閥的壓迫甚力。秋,咯血,但仍力助寧海青年,創辦寧海中學,至次年,竟得募集款項,造成校舍;一面又任教育局局長,改革全縣的教育。